好书不一定一上来就好看。《安静: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一开始并没怎么打动我,能坚持看下来是因为地铁上的小电视不是所有时间都在播小羊肖恩。
《安静》是一本讨好内向者的书,字里行间充满了出对内向性格的同情和鼓励。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内向的人,所以对书中所言更加有感触。
我一个人代表不了所有内向者,但作为其中一例,我希望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往事讲出来。因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,不要害怕诉说自己的软弱。因为当你对一个内向者说“我当时比你紧张多了”,或者说一件自己的糗事,恰恰是最有效的鼓舞。
孩童时期的我,唯一的特点就是老实。小学班主任拿我当遵守纪律的典型,这对一个男孩来说一点都不值得炫耀。如果不是班上有个女生比我还要老实呆板,恐怕我真会当上纪律委员。
纪律委员除了以身作则之外,还要喝令那些活泼好动的男同学“闭上嘴”、“站好了”和“别乱动”。还好有那个女生在,我才没有当上纪律委员,否则回首那段时光可能会觉得更加不幸。
我从来没有因为调皮受到家长打骂,我挨的骂反倒和我太过安静的性格有关。那时候我妈经常骂我笨、木、不长脑子,我爸则因为我见了爷爷不打招呼而很严厉地骂过我一次。
其实我爸妈也够郁闷的,别人家长在外头受了气,回到家还能把调皮捣蛋的孩子叫过来打骂一顿出出气。而我的爸妈呢,想拿孩子出气都找不到理由。实在找不到理由的时候,笨就成了唯一的理由。
很难想象,一个小孩因为笨而遭受家长的责骂,得有多可怜。一个三四十岁的成年人,想在七八岁的孩子身上挑点儿不如自己的地方还不简单。
四年级,期中期末考试开始公布名次,我这么个笨蛋居然常考全班第一。如果是一个不那么安静的孩子考了第一,大人会夸他聪明伶俐。但轮到我,所有人都将这成绩视作是我努力用功的结果。就连我自己也深信不疑。
内向是不是天生的,我不清楚。但非要顺着藤往回找的话,摸到头最有可能是自卑。自卑性格的形成,则多来自儿时的经历。
在中国,做一个安静的学生不会有太多麻烦,最多也就是错过一些机会。比如有了喜欢的异性,也不会去表白。芬兰人给人的印象也是这样,引一段书中原文:
芬兰是一个著名的内敛民族。有这样一个关于芬兰人的笑话:你怎么知道某个芬兰人对你有意思呢?很简单,只要他不是盯着自己的鞋子而是在看你,那就对了。
还没有了解芬兰人的性格之前,我曾在拉力赛车游戏中被芬兰站的景色深深吸引。与德法意等欧洲邻居相比,芬兰在视觉上其实要逊色好多。但就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、安静到有点压抑的阴沉气质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芬兰人这么闷也就难怪了。
内向者对于当众演讲的恐惧,在《安静》这本书里占了不少的篇幅。这个我也有所体会。高一的时候,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次演讲,要一个人站在讲台上,面对全班同学讲大概五分多钟。
我讲完下来后,有同学跟我说,拿在我手里的讲稿一直抖个不停。
当时的我十六七岁,憋了一肚子荷尔蒙,整天举哑铃练块儿。操场上有个高高的铁架子,从顶上垂下来一根粗绳。要爬上这根绳一般要手脚配合,需要一定的力量和技巧。而我仅凭两臂的蛮力,空甩着两条粗腿,噌噌噌就把自己拽上去了。再举一例,高中校园里有一座钟楼,几个同学晚自习的时候结伴去探险,当时钟楼里一片漆黑没人敢上去。又是我壮着胆,蹬着两条粗腿,噔噔噔就到顶楼了。
这两件事要说明什么呢?那时候的我,搁曹营里兴许就是典韦许褚那号的鬼畜武将。可就是这样一枚猛男,在众位同学面前念个稿,手中稿纸竟然抖成那样,何等让人不解。
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的叔叔。五十年代末生人,一米八几的身高,校排球队主力,又高又壮相貌堂堂。但是他在学校有个外号,大红脸。因为课堂上一起来回答问题就变红脸关公。和他相比,我不过是在一次演讲中手抖了五分钟,真是幸运得多。
我叔叔后来克服了内向,变得比平常人还要能言善道,同时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。他的故事就和很多成功励志书上写的一样,只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。
有没有一处净土,让内向的人可以永远安于内向?《安静》提到中国是一个比较适合内向者生存的地方,我倒觉得作者把中国想象的太过美好了。
中国人自己知道,在这片土地上人脉关系比什么都重要。中国人里确实有很多内向的,但都在利益驱使下强作姿态讨人欢心,勉强自己做违背本性的事。
内向性格在中国占主流,并不说明这里适合内向的人生存。多看阅读的推荐书目里,有三本书销量大好评多,常年霸占着推荐榜上的耀眼位置。这三本书的名字是《人脉是设计出来的》,《人脉是设计出来的:实战篇》,《人脉是设计出来的:关键篇》。
从这三个书名就能想象出来一段画面,一个漂泊在大城市的孤立无援的苦逼白领,为了能撑下去,不得不苦心建设人脉,于是买了第一本书做指导。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,但现实中还是运用不起来,于是又买了《实战篇》。无奈缺乏禀赋,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,看到别人都有贵人相助平步青云,焦急得很,于是孤注一掷把最后的《关键篇》也收入囊中。
不是我悲观,何止中国,全世界恐怕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外向更有优势。
我就是要坦承这一点,内向是弱势。《安静》讲述了许多个内向者的故事,而且这些故事足够动人,看似是一本治愈系的书。作者列举了一些内向者的优势,但在这之前铺陈的大量的关于外向性格优势的内容,才是铁一般的事实。
你可能要问我到底想说什么,既然我是一个内向者,又不想改变自己,难道要破罐子破摔?我的答案是,如果真是一只破罐子,不如就摔了好了。也算是为人类筛除缺陷基因做了点贡献。
幸运的是,网络解救了这部分人。思想的表达可以更纯粹,而不用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。有了网络作为沟通媒介,就不必颤抖着双手站在讲台上接受他人目光的拷问。
距离拉开后,反倒减少了内向者在交流上的障碍,终于可以从容不迫,终于拉回到同一起跑线。没有额外优势,但对于一个习惯了劣势的人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
如果你是内向的人,那么你可能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