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,回想十三年前我高考那时,感慨良多。
我的学生生涯,并不令人满意,但也好过多数同龄人。我过去经常问自己,如果再给我和所有人一次重来的机会,我愿意吗?我当时的答案是,不愿意。
因为那时我的成绩处在上游,勤奋刻苦积累起来的优势,岂能说重来就重来?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根本做不到有主见,家长的价值观就是我的价值观。我妈就只让我好好学习,其他什么都别管。
一个懵懂的小孩子,哪知道学习的意义,只知道考试考得好妈妈会高兴,就会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,就会允许我在假日多玩一会儿。当时学习的目的,就是把作业做好把卷子答好,为此去背语文课本犄角旮旯的注释,像堂吉诃德一样去挑战数学试卷最后一道大题。
然而在我高三的时候,终于意识到,我之前的所有努力也许只够让我达到普普通通的水准。之前应付小学初中的那套学习方法,越来越显现出劣势,就像在长跑的最后体力不支,被后面的同学一个一个超过,甩得越来越远。
高考成绩出来,我排在班里中游,虽然上不了好大学,但毕竟有大学上,所以压根就没考虑复读。之所以没选择复读,可能还有几个原因,一是当时我的成绩正在滑落,再复读一年难说能好到哪去。二是备战高考就像在水下憋气,终于熬到能上来喘口气了,没人愿意再回去,不光我这样想估计我爸妈也同样。
一个去了平度一中复读的同学,复读一年后高考成绩提高了一百多分,他总结说青岛二中虽然是名校,但教学方法(培养应试能力的方法)比平度一中差了不止一个档次。跟我讲了几个细节都挺有说服力的,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还是他的成绩。
那时我这才知道,在学习方法上我竟然是处于劣势的。但当时木已成舟也不愿多想。如今高考已经远去,我总结一下当年的失误,主要有这么几点:
- 各科时间安排不合理。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舒适区,没有额外花时间补短板。
- 对规律的总结多过对概念的理解。基本概念不理解透彻,后面会很浪费时间。
- 看的多,练的少。没有通过练习固化所学知识。
上面三点失误,有的是因为缺乏经验,有的是因为欲速不达,对于当时的我确实都很难克服,所以输的无话可说。
高考过后的一两年,我还经常梦到备考不利的情景,可见高考留下的心理阴影。我老婆也同样经历了高考失利,直到三十岁还会做相关的噩梦。我相信这样的人有好多好多。
其实就算我们在班里考到前几名,分数也不够上名牌大学。这在当时一个少年心中是难以接受的。因为少年眼中的世界很小,而真实的世界很大,来北京这些年见过无数比我牛的人,才清醒地认识了自己,接纳了自己。
最近喜欢上了一档节目「卓老板聊科技」。一次晚上健走的时候在喜马拉雅上听了十万个为什么那一集,一下就迷上了。上下班路上有空就听,最近几集讲的是费马大定理,说实话这种东西在以前我看都不会看一眼,如今却听得津津有味,甚至感动。
卓老板自然功不可没,但一定也有我自身的原因。原来我竟然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,渴望了解那些不曾了解的知识与真相,哪怕它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。
这对我的旧有观念是个很大的冲击。之前我对自己的认识是「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功利主义者」。将自己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归功于「没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事情上」。
唉,少年的我,因为压力而错怪了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