摔跤吧,爸爸
2017-05-28
《摔跤吧,爸爸》在豆瓣上当前评分 9.2,IMDB 上也高达 8.8,对此我有些意外。
它并不是一部小众电影。小众电影因为打分者集中在某一类人群,打的分只代表那一部分人的偏好,所以高的离谱也无所谓。
我看完之后,觉得能给到 8.2 分就不错了。可观众为什么如此买账,丝毫不吝惜手中的五颗星?
一部印度电影,围绕摔跤这项非主流运动,本就没多少热映热评的潜力。如果不是踩中了女权这块跳板,恐怕媒体都没办法借力。但恰恰是电影中对女权的“伸张”,让我最不舒服。
爸爸对两个女儿的严酷训练,是出于他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摔跤冠军的执念。硬逼着女儿起早贪黑,控制饮食,减掉头发,打扮成男孩模样,承受他人的嘲笑。遇上这样的爸爸谁能不恨。照这么养,孩子太过压抑,大概率会以悲剧收场。
父女矛盾的化解,竟然是一个新娘说自己更羡慕她们有这样的爸爸,因为在印度女儿不过是用来交易的家庭财产。拜托不要比惨好吗?不能因为「惨无人道」比「更惨无人道」稍好一点,就去肯定前者。
整个电影里,让我心情最舒畅的,是大女儿去了体校后,听音乐、留头发、涂指甲、买衣服,脸上难得有了轻松迷人的微笑。这才是一个花季少女本该有的天性。可是电影把少女的特征和失败联系在了一起,留长发的时候赢不了比赛,头发剪短了才赢。
把女孩子培养成斗兽,即便拿了冠军,又有什么可骄傲的。成全了爸爸的冠军梦,代价是两个女儿经历了那样的童年,值得吗?
女权是这两年逐渐热起来的一个话题,尊重女权是政治正确。我可以说是有一点女权主义,以前还写过一篇《下辈子做女人》,但就这部电影而言,还是感觉别扭。
女人有女人自己的玩法,用不着一切都对标男人。虽然女孩子也可以理个寸头去沙坑里摔跤,也可以站着尿尿,但这么做是不是发自真心,她们心里会有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