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工作这个词,一般人乍一看应该会觉得挺辛苦,人的本能是躲避辛苦,那为什么不选择容易的?
用「苦尽甘来」形容深度工作也许并不合适。因为在苦未尽之时甘就提前到来,甚至在苦未开始之前,人就在用想象力品尝甘甜了。人在深度思考的时候,大脑耗费的能量的确要更高一些,但只比熟睡时高一点点而已,并没有那么苦,带来的回报却是巨大的。
书中有一段关于铸剑师富勒尔的话:
里克·富勒尔是一位工匠大师,日常工作要求他大部分时间都要保持深度工作状态,稍有分神便会使数十小时的努力付之一炬。同时他也在自己的职业中找到了巨大的意义。在工匠的世界里,这种深度工作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很惯常,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“依靠手工能力在世界中切实地展现自己,由此得来的满足感可以使人变得恬静平和。”
在手工劳动中,深度工作可由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来,工作者本人也很容易接收到这种反馈。比如描写铸剑师工作的一段:
他透过薄框的知性眼镜(架在他浓密的大胡子和宽阔的肩膀上有些错位感),心无旁骛地打量着这片铁,每次锤击之后都极为小心地翻转。“动作一定要轻柔,否则就会弄碎它。”他解释说。他又用锤子击打了几次之后补充道:“你得轻推细捻;慢慢地它就蜕变了;然后你就可以欣赏了。”
工匠的每一个动作、作品的每一处进展,都是一个很具象的反馈。接连不断的反馈能让工匠保持长时间深度工作。相比之下,脑力工作者的劳动在头脑中进行,得到的反馈弱很多,长时间保持深度就颇为不易。知识工作者如何能更容易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,这是个很重要的技巧,我们之后会详细讲。
现代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脑力劳动,就能量消耗来看,脑力劳动远不如体力劳动那样工种之间(比如缝衣服的和抡大锤的)那样相差悬殊。所以辛苦不辛苦,主要不是看劳动强度,而是看劳动心情。处在焦躁、压抑等负面情绪中,就算做很低强度的脑力工作,也会觉得辛苦。
今天先弄明白,什么是苦,什么是乐。累不是苦,心浮气躁才是苦。闲不是乐,正反馈才是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