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听完了梁宁在得到上的栏目《产品思维 30 讲》,真不错,打算再接再厉把极客时间上的《邱岳的产品实战》也拿下。
工作中我是做技术的,但经常被说有产品 sense。自己心里清楚,我所谓的产品 sense,不过是直觉比较准,比如能一下子看到要点,找到便捷的途径解决问题。算是有一点天赋,但还是需要系统训练。听完梁宁的课,让宏观上没有盲区,再听完邱岳的课,把微观实操补补。到那时去试试身手,至少就不会后悔了。比如做了几个产品都不成功,后来才听到梁宁和邱岳的课,一拍大腿相见恨晚。
梁宁在专栏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:
判断一个产品经理是否厉害,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判断他设计的产品第一个版本有多简单、直接、切中要点,能不能直指人心。
小千幼儿园有个挺先进的打卡机,在打卡接送孩子的时候,能自动给家长推送微信消息,只要家长的微信和这个孩子关联上,就都能收到消息。消息里包含了刷卡时候的瞬间抓拍,比多少个孩子早到这样的信息。刚体验到这个通知功能的时候,都会觉得它方便又挺贴心。后面的事情你可能就不会料到了。来看一个真实的:
这天我和往常一样送完孩子,不久发现手机收到三条微信。分别来自孩子的妈妈、姥姥,以及远在青岛时刻关注孩子动态的奶奶。前两条问我孩子送到没有,奶奶问我今天小千是不是在家吃饭了没有按时早去幼儿园,各有各的猜测。其实只是因为微信消息推送晚了几十分钟。
你心血来潮设计了一个功能,一旦用户习惯了它的存在,不管它到底有没有实际的好处,都会产生依赖。哪天这个功能不好用了,用户就很不适应。
每次接送的时候通知一下,它确实是给用户带来了确定性。可是这个确定性有多么必要吗?长途旅行到达后给家人报个平安,可接送孩子是一天两次的较高频事件,以前没发微信通知也过得好好的。可一旦有了这个东西,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。
在最初心血来潮的时候,你很难预料这些焦虑来自何处。比如下雨天蒙上塑料布,摄像头拍摄不到画面了,奶奶就会问今天怎么没有照片。比如接送孩子的人忘了带卡打卡,自己知道没事,但其他家长都拿着手机等通知。比如遇到天气不好、堵车,或什么事耽误了一小会,都能引发远在家乡的老人很多猜测。所有这些异常情况加起来其实蛮大概率的。光系统故障导致的微信推送问题,我就遇到不下五次。
这样的一个功能,符合产品经理心中好的标准:高频、刚需、满足确定性。但我认为应该砍掉它,因为它的副作用就像慢性病一样带来长期的折磨,用户被迫依赖、过多焦虑,一旦系统出现不稳定还招来一身埋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