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听书
2021-06-21

推荐一个知识服务类产品——得到 App 里的「听书」

一看「听书」俩字,可能先想到的是有声电子书。十多年前,我在 VeryCD 下载过一些有声书资源,但似乎从来没有打开听过。想想也挺有意思,那时候网络带宽有限,却下载囤积了好多资料,要额外再买移动硬盘才能装下。后来,当年下载囤积的资料统统遗失了,并不觉得可惜,因为从来都未曾真正拥有过。

播音员把书从头到尾朗读一遍,这是有声书。得到的听书并不是照着书念,而是讲书人先将这本书理解消化,再浓缩成几十分钟(通常是半小时以内)的语音精简版。我习惯开着 1.25 倍速听得到,那么二十分钟就听完一本书。

二十分钟一本书?如此狼吞虎咽会不会消化不良呢?不会,对大部分书而言,你需要知道的仅仅是一个梗概。只有少数特别感兴趣的,才值得找原书来读。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小说,读小说追求的是阅读体验,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。但凡你带上一点功利的目的,为的是掌握知识技能,要的是最后的结果,那么得到听书更适合。

人和人之间,阅读能力差异很大。同样读完一本书,不同人理解的深度会不一样。我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,老板为了打造组织文化,让管理层去读一些所谓必读书目。于是打开书,一头扎进无边的案例中,读着读着就有一种迷了路的感觉,或者想知道听作者啰里啰嗦一大堆究竟有什么意义。

能在得到讲书的人,本就很有水平,而且他的专业领域或兴趣爱好又恰恰适合讲这本书,如虎添翼。通过听书获取到的知识,很可能比你自己整本书读完后的总结,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,都要高。也就是说,它能极大提高你通过书本获取知识的效率。

自从「罗辑思维」「樊登读书」这类帮人读书的频道流行起来,就有一种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:书必须亲自读、完整读才能理解,听别人讲书那是囫囵吞枣自欺欺人。这种观点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,一个是读这本书的目的,一个是读者的阅读能力。很多时候,读者只是听说一本书不错,想了解一下梗概和书中最核心的观点,并不需要一字一句地读。论阅读能力,有人比自己更会读书、更懂这个领域,也更有时间和意愿去精读这本书,能达到一般读者探不到的深度。

在听过几本书后,我就知道我会成为长期用户,因为听书的过程太舒服了。如果没有听书,我可能永远无法下决心翻开那样一本可能会让我睡着的书。有了听书这个功能,过程变得轻松愉悦,我就想,为何不试试呢?于是我的知识广度,就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
知识服务这个行业,是最近几年兴起的,以「得到」为例,在线上聚揽了各行业的高人之后,从线上又做到线下,铺的越来越大,必然无法保证所有的产出都是顶尖水准。如何甄别哪些是好课,哪些比较水呢?通常可以认为,录播好于直播,线上好于线下,定量的好于日更的。发现没有,这和付费多少正好是反的。直播比录播贵,线下比线上贵,日更课因为节数多所以也贵。在这里,贵的不一定是好的。

一些周更或日更的课,它这样设置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紧跟时事。比如《卓克·科技参考》就紧跟热点,新冠疫苗、M1 芯片、鸿蒙系统、中国空间站,这些时事热点可成为你的谈资。但像罗胖的启发俱乐部,每周强行输出一期时长不短的现场直播,有些期就难免比较水。就算罗胖本人已经足够努力,好运气也并不会均匀地分配到每一周。做完本周就紧接着开始为下周操心的感觉,我写这七年博客深有体会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还要求质量高、数量足,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。

下图是我在得到听书上截的屏,不知其中是否有一两本打动你,愿意为其花上 20 分钟。

image-20210620234425737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