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边的理发店
2022-03-21

我头发生长的速度应该算是比较快的,差不多一个半月就要理一次发。自从 2012 年结婚就住在现在的房子,到今天已经有十年。这十年里我都在同一个地方理发,算下来有 80 次左右。发廊里只有一个理发师,就是老板,只有一个洗头妹,就是老板娘。从我第一天来这理发就是他夫妻俩,直到今天也从未变过。

比较神奇的是,这十年来我们从未说过话,确切说是从未交谈过。他们对我说的都是很短的祈使句例如「来洗洗吧」或是简短的选择问句「吹一吹?」「剪短点?」。我则用一个字来回答「好」「嗯」,从来都是肯定的回答。后来慢慢熟悉,疑问句就省掉了,只剩下祈使句「来洗洗」在前一个顾客进程过半,马上到我剪的时候。

我之所以十年如一日的在这理发,有几个原因。一是价格公道,洗剪吹十年前是十几块(当初发廊的价格普遍在三四十),慢慢涨到如今的三十块,在北京海淀区三环到四环的位置上算非常便宜了。二是不用我操心,全自动理发,而且每次都令我满意,我的发型也十年未曾更改。三是距离近,走过去不到五分钟。四是最重要的,他们话少,从来不推销,也没有多余的客套。

就算是暖心的客套话,因为被问候者要回复对等的客套话,不回复不太礼貌,回复又不太会说,因此也有压力。我刚来北京的时候,在上地和苏州街的发廊理发,光是应付 Tony 们不断抛来的问题就烦死了。对比之下,这家理发店对于我,就像被风吹浪打的小舟在汪洋中找到了一座孤岛,靠岸就不想再走了。

虽然对这家理发店非常依赖,但我竟不知道它的名字。翻以前的朋友圈找一张照片,无意中翻到了这张,才知道它的名字。朋友圈是 2016 年 10 月底发的,配文是「做了个头发」

IMG_0626

当时小千还只有两岁,对爸爸头发时不时的突然变短,不知道她是怎么理解。后来再长大一点,每当我理发回来,她便说爸爸猴子头。可能在小女孩眼里,长发才是美,剪短头发是很傻的行为。以至于小千三岁之后就几乎没再理过发,一提理发就发脾气,抡起小拳头捶我屁股。

终于在今年,我和理发店十年不说话的默契,被我首先打破了。这天我来理发,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女孩,年纪貌似和小千差不多,她的头发又厚又卷,蓬蓬着像个乱缠在一起的大毛球。理发师老板一边和女孩的妈妈交谈,一边用烫发棒给她把头发拉直。拉完立马又直又顺,服服贴贴。我看完也想让小千也来试试,于是就好奇问,拉直后能保持多长时间?老板说,沾水就回去了,这不是真正的拉直。真正的拉直的确能坚持挺长时间,但孩子还小,不推荐做真正的拉直。

他这么一说,我也变得健谈起来,就说到了我女儿梳不开的头发,说到我在这住了十年也在你们这理了十年头发。小两口说,他们熟悉我,因为从他俩刚来这里经营起理发店,我就是这里的顾客了。好家伙,原来我还属于第一批种子用户,而且是十年如一日的忠实用户。

小女孩的头发弄直后,和她妈妈满意的离开了。到我剪的时候,老板说剪短点?我说好。随后便回到了以往的默契,各自沉默不语。这时候老板和老板娘叽里咕噜说起话来,我努力听却一句也听不懂。你们说的是什么地方方言?我问。安徽方言。安徽哪里?马鞍山。哦,马鞍山啊,我真一点都听不懂。

很快剪好了,老板拿毛刷拂去我脸上耳朵上的头发茬,撕掉绑在我脖子上带有弹性的一圈纸巾,解开我身上盖的围裙。十年来,我躺下来洗头的动作重复了 80 次,几乎可以自动执行。老板娘调好温水浇在我在头上,打洗发精、温水冲净,毛巾先擦几下,坐起来毛巾递给我再擦几下,再坐回到理发的椅子上用吹风机吹干,扫码付款走人。

头几年我在这理发的时候,移动支付还没普及,都用现金。当时还是 18 块钱,我每次都扔下 20 块钱和一句不用找了。倒不是装阔,是真觉得这 20 块钱花得值,比在其他店花 40 块钱理的还要好。我脑后有反骨,没有经验的理发师会把我的后脑勺剃秃一块,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斑秃了,很尴尬。自从来了这家理发店,就彻底没有了这个烦恼。说实话,若不是仔细回想,我都忘了自己脑后还有反骨。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