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放在公司用的显示器,是 2016 年买的 24 英寸戴尔 P2415Q 显示器,分辨率达到 3840×2160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4K。
2015 年从大公司出来到创业公司,第一次用上了视网膜屏的 MacBook。之前有 1920×1080 的分辨率就很满足,可一旦习惯了没有像素颗粒的视网膜屏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
当时公司给技术配的还都是分辨率 1920×1080 的显示器,撸代码够用了。但我低头看完 MacBook Pro 的视网膜屏,抬头再看主显示器上的像素颗粒,就有点受不了。于是一咬牙,拿出三四千块钱,买了一台 4K 分辨率的显示器。接上电脑出现画面的那一刻,瞬间舒服了。
这台显示器从买来到现在,服役六年,一直好好的。我早就忘掉了它的宽高比,记不得它的刷新率,这些技术指标只在买之前才在乎。之所以能想起它,是我在录屏的时候看了一下屏幕刷新率,竟然只有 30Hz,这让我有点不爽。
手机上 120Hz 都快普及了,60Hz 是及格线,哪受得了 30Hz?网上查了一下,因为我这台显示器买的较早,HDMI 1.4 时代的产品,用 HDMI 接口输出 4K 画面只能达到 30Hz,要 HDMI 2.0 才能支持到 4K@60Hz。
同时还有一个好消息,我这台显示器上有一个 DP 接口!DP 比 HDMI 1.4 有更高的带宽,支持 4K@60Hz。因此只要把手头这根 Type-C 转 HDMI 的线,换成一根 Type-C 转 DP 的线,就可以 60Hz 纵享丝滑啦!
京东上一搜,有个叫「达而稳」的(听这牌子,达尔文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)只要 22 块钱,二话不说下单。买的时候要瞪大眼睛,转接线的输入输出不能随意互换,比如一根转接线,一端 Type-C 另一端 DP,可能是 Type-C 转 DP,也可能是 DP 转 Type-C,两者是有区别的。
转接线寄到公司时,正好因为疫情都居家办公了,我实在没忍住开车去了一趟公司。拿了快递立刻上楼,换线动作一气呵成,显示画面出来的一刻,感觉好像有变化,但又说不出来变化在哪。
想想也对,平时我看的多是静态画面,图片文字。即使看视频,极少有达到 60 帧的,基本都在 30 帧。只有应用程序渲染的动画,例如游戏画面和程序动效,才有机会感受 60 帧。游戏的话比较尴尬,我这电脑显卡不行,画质高的游戏别说 60 帧了,甚至 30 帧都达不到。而画面要求低的游戏,比如《陷阵之志》这种的,高刷新率又毫无意义。
所以能用上高刷新率的,也就剩程序动效了,比如页面滚动时更加丝滑。我打开一个网页滚了滚,好像也没感觉到什么不同……可能天天盯着 MacBook 的 60 帧早就习惯了,眼睛不会再被 60 帧惊艳到。
但就心理感受而言,真香!自从升级到 60 帧,我更加频繁的使用这个显示器了。还搞了个 Hammerspoon 的脚本,把在笔记本屏幕上的窗口,通过一个热键迅速切过来,同时全屏放大。闲着干啥,折腾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