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入尘烟
2022-07-28

上周末去看了一部电影《隐入尘烟》。故事讲的是身处农村底层的一对贫苦夫妇,剧情沉闷,但看了暖心。看这对贫贱夫妻互相照顾、牵挂,让我作为观众也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幸福感。这幸福感不来自于看电影的我比他们生活优越,而来自于真实的代入感。女人到村口等男人回家,递给男人一瓶热水,男人喝了一口又把水壶递回给女人,让她暖暖手。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水杯的温度。

这部电影相对小众,只有少数影院有排片。我看的是晚上十点半的场次,放映厅里总共五六个人,电影讲的方言我一句不懂,必须依赖字幕。看到后半程的时候,我困的合上了眼,再睁眼时看到的是女主角贵英的遗像。不知她怎么死的,似乎电影里也没太当回事,没有痛哭,只有劳作是永恒的,日复一日。最后他们自己盖的土房也被拆了,机器轰鸣,房倒屋塌,但让我感觉动静不大,无声无息中便隐入尘烟。

这两天 B 站有一个视频火出圈了:回村三天,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。视频中的二舅,身体残疾但聪明绝顶,做的一手好木工,各种劳动技术样样精通。正常来说,他应该过上富足的生活,但造化弄人,二舅守在穷乡僻壤,一生清苦。但在精神层面,二舅被认为是富足的,至少是值得尊敬的。

隐入尘烟和二舅这两件事,都发生在贫困的农村。他们在大众眼里都是可怜的人,不得已才过上了那样的日子。然而身为现代都市人的我们,凑近去观察这些可怜之人的时候,却发现他们生活中的美好,反衬出自己的可怜。所以《隐入尘烟》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拿到 8.4 分高分,所以二舅为什么能治好身在北京的 UP 主的精神内耗。

为什么我们拥有的物质财富远比他们多,却不如他们幸福?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

首先,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。因为我们生活的比他们幸福。不服问问自己,愿不愿意互换身份,去穷乡下过后半辈子。因此这个问题要改一改:物质富足的我们,怎样提高幸福的感知力?

有人说:可拉倒吧,物质富足个屁,我在城里才只有一套房,还背着房贷,哪好意思叫富足?身边那个谁谁谁,两套房,还没有房贷,人家那才叫富足。

以上其实就是问题的答案了。一山还有一山高,向上比较是没有止境的。你为啥不和《隐入尘烟》的两口子比比谁更有钱呢?因为你是要强的、向上的,怎么能和不好的比?当我们说起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」,更多时候是在讽刺比下这个行为,满足于比下有余的人,应该感到羞耻。

「应该羞耻」正是问题的核心,是一切不满和焦虑的源头。很多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,比如:为什么发达地区的单身比例很高?

因为建立家庭需要承担的「应该」太多。应该收到 20 万彩礼。结婚应该买房,如果不能全款,至少凑齐首付。结婚就应该生小孩,三胎最好。应该有本市户口,给孩子解决上学问题。孩子大了,应该有自己的房间。中国人讲孝道,应该把两家的老人接到城里来照顾。孩子应该学习好,将来应该上大学。那就应该从小打好基础,辅导好孩子的功课。如果父母辅导不了,就应该给孩子报补习班。除了文化课,还应该培养孩子音体美方面的特长,教育部都说了,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应该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。

以上种种应该,并不是多高的要求,在很多人眼中这只是基本要求,达到了才算及格。如果这些都达不到,哪还好意思结婚生孩子?

你要么应该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爸爸,要么应该是一个好妻子和好妈妈。随着这些年大家的水平越来越高,眼界越来越高,及格线也水涨船高,达到及格并不容易。不信你回顾一下,你的父母是怎么养你的,打听一下,祖父母又是怎么养他们的。当然了,他们那个时代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应该,但应该的数量比现在还是少得多。

在上一代的应该里,「结婚生子」是最大的应该,大龄单身是遭受耻笑的异类,即「应该羞耻」的最高级。因此那个时候大家无论如何先把婚结了。但如今不结婚已经不是羞耻的最高级了。结婚前后的一大堆麻烦事,加起来要比不结婚的麻烦更大,带来的责任和压力也更多维度,一想就头大。此种局面下,选择单身就是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,怪不得年轻人。

在社会层面解决不婚问题,是巨大而漫长的工程,不是今天要讨论的。作为社会中的个体,我们可以借鉴的,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找到幸福。

幸福存在于何处?二舅用自己的木匠手艺,给妹妹打一套家具作为嫁妆,就是幸福。二舅的脑子并不是人人都有,作为普通人的《隐入尘烟》里的夫妻俩,满怀期待看着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,就是幸福。在地里种下麦苗,等待粮食收成,就是幸福。把黄泥放入模子,再扣过来晾干做成土砖盖房子,就是幸福。夫妻相濡以沫,我拿给你一个馍,你递给我一杯水,就是幸福。

用劳动创造一点点价值,用真心散发一点点温暖,就是幸福。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