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思考,快与慢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·卡尼曼写的一本书,在国内知名度挺高,经常被 cue 到。
书里讲人脑有快慢两种思考:快思考是直觉和感性,慢思考是逻辑和理性。
GPT 代表的这波 AI,它做的思考,你觉得是快思考还是慢思考?
感性还是理性?
直觉还是逻辑?
有人觉得 AI 总归是电脑,一定是偏逻辑和理性的吧。
那是以前的电脑程序,但大模型不是,大模型是快思考。偏直觉,而非逻辑。
可明明 GPT 讲的很多话都逻辑严密,准确度高,达到专家水准。这怎么会是头脑一热的直觉反应?
那是因为 GPT 的知识面太广,在任何一个领域扯点闲篇拉点家常,都似乎达到人类专家的水平。
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博闻强识的人,好像天底下没有他不知道的,每件事都能说出个一二三。GPT 就和这种人差不多。
这种人在饭桌上特能聊,你发现他出口成章,张嘴就来,来路不明,明摆着是靠直觉组织起他庞大的知识储备,一套接一套,好似从麻袋里往外倒。
这属于快思考。
那慢思考是什么?铺开桌子,一坐几个钟头,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,偶尔写写画画。最后离开桌案,只得出一个简单到有些无聊的结果,但背后是几个小时的分析。这叫慢思考。
目前的 GPT 还处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,虽然它见多识广,但主要凭经验行事。你问它一个问题,它一拍脑袋给出回答,这个回答可能经不起推敲,这时候你让它一步一步地思考,它慢下来细想,就可能把刚才的错误纠正过来。这说明 GPT 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,但我们还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数学家,它只是听过所有数学课,但本身还是一个不太擅长自己做题的文科生。
之前要搞定做数学题这样的任务,最好的方法是配合 WolframAlpha 这样的插件。当 GPT 的直觉判断这里该进行严谨的数学计算时,会把子任务发给 WolframAlpha,得到精确的结果。也就是说,GPT 借助外脑来进行慢思考。
将来 GPT 也一直需要外脑吗?我认为它迟早像人类一样,不需要外脑,自己就能完成严格的逻辑推理,掌握慢思考的方法。
到那时候,理工科的毕业生会大批失业。程序员、工程师、科学家,无一例外。而文科生,其实已经可以被 AI 替代了,只是暂时还没失业,珍惜当下吧。
文科基本就是用知识和经验做一些简单加工,和 GPT 现在的行事方式完全一样,所以被取代太正常不过了。我没有重理轻文的意思,因为理科不久也会被取代。那么理科生暂时没被取代,原因是什么?就是刚才说的,慢思考的能力,GPT 还欠火候。
有人说不对呀,GPT 都能分析数据做图表了,高考题也能答挺高分,怎么欠火候了?
因为分析一个数据表,答一份高考题,这些还是太简单了。实际生产中要解决的工程问题规模更庞大,抠起细节来还必须分毫不差。要能理解一个宏大背景下的一处小细节的意义,快速地 zoom in, zoom out 的能力,思维上下文快速切换的能力。这些目前的 GPT 还欠火候。
人类历史中即便没有古希腊文明,也迟早会发展出科学理性这些,早晚的事。既然 AI 和人很像,那么对 AI 来说掌握慢思考又能有多难。一旦 AI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,理工科的失业会像海啸一样席卷。
所到之处,片甲不留。因为理工科对优劣的判断标准很纯粹。我和 AI 比赛编程,我的程序性能又差,bug 又多,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都不如 AI。请问我写的程序还有任何价值吗?
老话说「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」。文谁好谁坏各有分说,武谁把谁打趴下一目了然。今天的武就是理工科,第一就是第一,不行就是不行。而文还是文。
总结:文科先死。理科后死,但死的彻底。
当然了,重大科学突破也指望 AI 了。将来的诺贝尔理化生奖、图灵奖、菲尔兹奖还颁不颁给人类,不好说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