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老家一周
2023-08-07

带着猫仔和小千,一家三口回青岛老家待了一周。把大福和小龟留在北京,由小千姥姥照看。关注着北京和周边的暴雨,完全撇开工作,白天在海里泡着,晚上和爸妈聊聊天,用心生活了一周。

这一周,我大量使用墨问便签来记录日常所感。将他们串起来,是质量非常不错的博客内容(相对于之前临时凑合的内容来讲)。以下内容就来自于我本周写的几篇墨问便签。

张巡守睢阳吃人事件

前两天听了罗振宇的一个演讲。视频有点长,于是我把速度调到 1.5 倍速,开始有些不适应,但过了没两分钟便适应了,最后 2 倍速看完的,可见我们的听力速度有多大潜力。

罗振宇讲了一个惨烈的历史事件,唐朝安史之乱,唐朝有一位将领名叫张巡,他奉命守睢阳城。敌人采取围城战术,睢阳城内食物断绝。张巡下令,让官兵杀百姓食肉,还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妻小吃了。睢阳城本来有数万人,吃到最后城破之日,只剩下四百人。

张巡在历史上的评价以正面为主。人相食是何等惨状,下这个命令的人又是如何得到历史原谅的。

在唐朝,张巡是英雄。在宋元明清也还是。然而在今天,评价的标准变了。今天要是谁还举着忠君报国的大旗,要杀了你全家吃肉,你就先把他杀了。

2004 年我在上大学,竟舍得买 128 一本的书

回青岛老家,翻找过去的自己。

钻进书,研究内存指针。

海的潮湿在书页边缘留下斑。

十九年前的笔迹,锋芒割到手。

轻轻合上,再翻开不知何年。

image-20230806125323245

image-20230806124612892

image-20230806124648557

女儿,九岁的精灵

趁暑假带女儿回青岛老家。上次回来还是四年前,疫情爆发的那个春节。当时还幼儿园大班,现在快要上四年级了。

由于我和妻子都偏幼稚,女儿也明显比别的孩子晚熟。不努力,整天就胡思乱想,妻子表面上也急,毕竟是海淀妈妈。老父亲我则笑呵呵躺平,任她天马行空。

昨天女儿说,她终于想出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,怎么来到咱家的了。

怎么来的?我和妻子问。

有几个路口,我要在每个路口做出选择,做完几次选择后就到咱家了。

一个路口是听声音做选择,第一个声音是哇啦哇啦(模仿尖嗓子女声),第二个声音是呜啦呜啦(模仿低嗓门女声),第三个是哇啊哇啊(模仿妈妈的傻气声音)

然后呢?我和妻子接着问。

然后到了触觉选择路口,我要闭着眼摸摸,选一个喜欢的妈妈。

第一个摸上去特别硬,瘦巴巴的。第二个是软的,但是太软了……那种肥。第三个是妈妈,有一点胖,但摸上去手感好好。说完大笑。

听着妈妈的声,闻着妈妈的味,摸着妈妈的肚皮就找到我家的门了。敢情她选来我家,和我这个当爸爸的一点关系也没有。

没有就没有吧。她都不管我叫爸爸,而是给我起了外号,叫芬粉,尾音嗲嗲的。芬粉就芬粉吧。可能在她眼中我和家里的猫一样都是宠物。每天早上送她上学的宠物,哪有这样的宠物,难怪不受待见。

回老家路上问她,还记不记得爷爷奶奶家的样子,答不记得了。看到家门的一刻说噢好像想起来了,进门后不停地四处探索,幼年的记忆被一点点唤醒。

晚上我讲了一个荒诞无聊的奇幻故事,女儿睡着后,我起身来到书房,桌上有一个她写好不久的封印:第 3 步,封印在水晶球中,下面一个五角星符文。

我好奇第 1 第 2 个步骤在哪,也不知道她封印的是个啥,总之很神秘的样子。

厉害,会用魔法的九岁的精灵。

image-20230806204614591

东北去中心化

image-20230806205020356

刷推刷到 Tinyfool 的一条:

「今天看到一个新闻叫做,上海天津化,我们天津人的感觉是天津东北化。东北人民怎么办?东北话不难听倒是」

我说:东北去中心化

东北经济都拉已经这样了,还能咋地,只有共和国长子的伤痛回忆,其余全无存在感。

今年是东北电视剧的大年。《漫长的季节》有多好不用我废话了。《平原上的摩西》是根据东北作家双雪涛写沈阳的小说改编的。

这两部剧节奏都偏慢,是给能耐得住性子细品的人拍的。按队长对速度的定义,你得是一只慢陀螺,慢悠的转,才看的下去这两部剧。

东北的人才,早已散布全国。海南不是第二中心,其它地儿也不是。借用区块链的一个词,东北的人才已经去中心化。

寻呼台也年轻过

image-20230806211747882

在家翻以前的集邮册,翻出一个纪念青岛邮电寻呼二台建台二周年的邮票。

一边看一边感慨,寻呼机才出现几年,就被手机代替了。当年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比现在慢,iPhone 都多少年了,它的替代品在哪呢。

寻呼机我未曾有过,我爸有。我倒是有几条寻呼机链子,我爸换下来的,金的银的颜色都有,链子的一端是个夹子,形似翼龙的头,咬在腰带或腰带扣上,留下深深的齿痕。

1996 建台两周年,正是寻呼机普及最盛的时期,事业蒸蒸日上,领导雄姿英发,效益好到都能发纪念邮票了。

才两岁的小 baby,就取得如此成就,未来还了得?

寻呼机被手机取代,在我记忆里没有过程,仿佛是一觉醒来的事。

我爸的寻呼机是摩托罗拉,最早的手机也是摩托罗拉。技术革新的源头赚的更多了,而下游这些寻呼台、寻呼机链子工厂的命运,有谁关心呢。
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
关于心流,岱川博士这么说

看了岱川博士的一个关于心流体验的视频。

进入心流状态即可获得幸福感,那要怎样进入心流状态呢,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进入心流,只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::

  1. 做这件事需要使用你的技能(多少有一点技术含量)

  2. 难度要匹配你水平(让你感觉有挑战,但不要太难)

  3. 有及时的反馈让你知道做得好不好

找一件事做,满足以上三条其实并不难。

比如编程,需要一定技能吧,条件一满足。

难度匹配自己的水平,程序员很善于给自己找一些小挑战,条件二满足。

一个个子功能完成、程序能运行起来、跑通全流程、上线发布、被使用、获得收入……都是优质的反馈,条件三满足。

这么看来,打游戏、画画、演奏音乐、运动、甚至做家务都能进入心流。而我们通常认为的能进入心流的冥想,其实很难满足这三个条件。

老兵不死,只是被老习惯拖没了

大约两三年前,我要更换公司的后端编程语言。最开始公司是用 Node.js 写后端,但渐渐的 Node.js 的生态不行了,尤其做后端真的很难招到人。

更换语言会有阵痛期,是有心理准备的,只不过比我预想的更漫长更艰难。我们后端团队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们,人聪明,也渴望 get 新技能,所以我觉得他们适应起来会很快。但我错了,我低估了习惯的力量。

最常遇到的问题是:虽在用新的语言写代码,但在按照旧的习惯去表达。

这样做不能说不对,人家确实把功能实现出来了,但就是别扭。使用一门新语言,不只是语法,还有配套的一系列习惯用法。后者的习得不是看看文档就完了,更要看别人是怎么用的,照着练才能学会。

学习新语言更多是一种模仿,而老手有自己的习惯,很容易把一切都往旧习惯上靠。往好了想,这叫经验丰富。往坏了说,这叫故步自封。

假设有一个新手和一个老手,同时用一门新语言做项目。老手起步明显快,因为有经验嘛,但代码里也留下了旧习惯的痕迹。做了一阵,老手还在用他的经验抵挡,但渐渐感到不舒适。新手从零开始,模仿练习,渐入佳境。

接下来才是关键,当新手变成老手,经验又会反过来束缚他。如果事情到此为止,无非是另一次循坏。

如何打破这个循环?首先要承认,自己先前的经验很可能成为束缚。新事物配得上足够的尊重。愿意模仿,去适应它,而不是把它硬塞进你自己的条条框框。

放下自己的经验很难,拿出耐心来观察和模仿很难。难在我们不由自主地图省事,刻在我们的 DNA 里。明明自己的老方法能搞定,何苦要学一套新的?抱有这种想法的老兵,在一段时间内依然能打,但武器装备一直在变化,老方法和新装备之间的 gap 越来越大,于是他自己越来越吃力,最后实在拖不动了,黯然谢幕。

鸣谢

在写这篇博客之前,特地通过微信感谢了池建强老师和他的墨问便签。池老师是真有魄力,敢在这个时间点创业,开公司招员工,发工资交社保,从零开始做新产品。逆流而上,真心佩服。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