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问便签搬运19
2024-07-07

上半年总结

看了不少墨友的上半年总结,看完感觉丧丧的。大家都很真诚,真诚到让人心疼。因此看完后有一种很真实的丧。真实的丧,也比虚假繁荣要好。

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,这是安慰人时才说的话,没有人真的认为十回里有九回失望属于正常。但在现实中,这句话越来越真了,十有八九,并非虚指。

大帝李艺,是我今年结识的最有意思的墨友,他在墨问上各种扑腾,看得我直乐。他后来上岸了,回去当老师,自然是要恭喜。但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,上岸后的他,言辞中少了一些商匪氓流之气,多了一分为师者的架子,架子这词可能不太好听,但我没想出来更好的词。

不过大帝的家常菜系列,依旧保持了轻松愉快的一贯风格,是我的最爱。每次看完都很羡慕大帝,希望自己也能学着下个厨做道菜,不然总觉得没有一点生活技能,瞧不起自己。不过我家没通煤气,做饭只能电磁炉,没事,那我就是古希腊掌管电磁炉的神。

带节奏

我之前不怎么了解司马南,只是经常看到有人骂他,种下了不太好的印象。

今天在微博看胡友平见义勇的事,刷到一个帖子写了老长,各种阴谋论不说,还把日本大使馆降半旗说成是为了带节奏。但看他一条一条分析的,还挺像那么回事。就觉得这个人真会说啊,流氓有文化了属于。就翻上去看看是谁……司马南!大 V 啊!闪着金光的!

司马南快七十岁的人了,竟会用「带节奏」这种时髦词汇,令我等汗颜。要不人家微博头像上有个金光闪闪的红 V 呢,身份的象征,官方给的说明是:高影响力创作者。微博给司马南高影响力,也非常符合微博平台的气质。也就是我微博账号被封了,只读模式,不然高低上去说两句。

红卫司马南要是来了墨问,该咋办?暂时没有能匹配他的 V 啊

MVP vs 不惜力

听墨问会客厅,从 2024 的上半年听到了下半年,一看表 7 月 1 日了,英格兰在踢斯洛伐克了。

但此时的我没有一点心思看英格兰踢斯洛伐克,赶紧把脑子里的想法写下来。

五哥说他在准备一个播客,还没播出就先录了 40 个小时的,我一听惊了,二爷也惊了。这不按套路啊,什么套路?互联网祖传套路 MVP!

说件丢人的事,我在小宇宙上也有一档播客,叫南山不老猩。去年二月曾经尝试了一下,没搞起来。因为我那个声音一播出来,我就犯恶心了,我老婆说她听了也恶心。因为我平时不这么说话,就觉得很别扭。

那一期录出来只有 5 分钟,一个小小的 MVP,效果不好马上放弃了,及时止损。现在想想幸亏放弃了,不然我还会恶心自己第二次、第三次,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。

可能是心理创伤愈合了,我今年又试了一次,是解读徳哥发给我的一篇经济学人,我一口气录了 30 分钟,放在墨问上,大家反馈还不错。没想到换了一个平台,换了一种风格,出来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。

回到正题,五哥那样攒 40 个小时再发值不值得学习呢?我认为分情况,对尝试性的探索来说,不要效仿。探索和尝试大概率是要失败的,而且你录的第 40 个小时和第 1 个小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,如果一上来就不对,再像这样堆积 40 个小时,也不会由量变到质变。不如择日再战,要改的变量太多了,得回去好好琢磨。

闷头一干就 40 个小时,必是有相当的把握,录了就一定有人听,形式和风格上不会有太大问题,只管开足马力生产,不愁销路。

MVP 和大力出奇迹,没有谁对谁错,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。我个人被 MVP 洗脑得有些严重,但凡需要下大力气的事,都避之不及。这让我很难有大的产出,都是一些小修小补,小打小闹。往后我要往不惜力这边多多倾斜。你的行事风格又是怎样的呢?

你还会去看演唱会吗

昨晚猫仔去看了张信哲的演唱会,她买的内场票,回来跟我说身边全是中年妇女,老年的也有。

猫仔说下次有演唱会你跟我一起去吧,我说可能没有下次了,张信哲五月天还能年年来北京开演唱会啊?现在时兴开演唱会,他们抓紧挣钱,明年就不流行了。这与其说是我的判断,不如说是我的愿望,因为我实在不想去听五月天和张信哲。

我只看过一场演唱会,是崔健 2016 年在工体开的。说来惭愧,之前从没听过崔健的猫仔,那次都陪我一起去了,而我呢,陪她去听张信哲五月天还老不情愿的。

猫仔问,如果是周杰伦来开演唱会你去吗?我思考了一秒,说不去。

其实我最喜欢听的就是周杰伦了。每次打开 QQ 音乐,播着播着就进了周杰伦的歌单。但我宁愿在耳机里听周杰伦,而不是去演唱会。因为以前我就是在耳机里听,自己一个人听,那才是熟悉的感觉,是我的舒适区。而演唱会现场,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。

既然不喜欢演唱会现场,为什么去崔健的演唱会?是去致敬。到现场后发现不光致敬,还像是参加了一个什么仪式。

演唱会也许还有一个功用,是给有共同爱好的人提供一个共同的场所,留下一段共同的回忆。想必墨问里也有去过崔健 2016 年工体演唱会的,就有了一段共同回忆,无形中拉近了关系。那天和德哥聊天,聊到有一次在五棵松体育馆,我们同时跟着汪峰的音乐一起摇摆,虽然不是主动买票去听的,当时也都不认识彼此,但一段共同的回忆还是能把人拉近。

你还会去看演唱会吗?想去谁的演唱会?

你凭什么要人家付费

昨天墨问会客厅,二爷、五哥、老池聊做产品怎么才能有收入。二爷泼了一小盆冷水,说软件订阅式付费在国内很难做,貌似国内用户还没建立这种消费习惯。

二爷说的这一点,与我的感知一致。猫大人有不同看法,她看到用户的订阅行为在慢慢变多,解释说目前国内订阅意愿不强和人均 GDP 有关。

如果真和人均 GDP 有关,就更没信心了,因为我国人均 GDP 增速如何,不能只看官方给的数字。比人均 GDP 影响更直接的,是个人可支配收入,和个人消费的意愿,这两项我们从身边环境应该有所感知,都很拉垮。

去年有一个线上服务重度用户,列了他各种线上订阅的费用,合计下来好几千块一年,他自己都很吃惊,经过一通断舍离,删减到几百块每年,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,引得大家竞相模仿,省钱成为了时尚。

不信打开你自己订阅的软件看看,比去年订的更多了还是更少了?我属于消费比较积极的,也才只有两个订阅。我老婆用了十年苹果,她的 Apple ID 甚至都没开通支付,没花过一分钱。

难道说,软件订阅在国内就不可能了?也不尽然,我一位朋友做了一款保险行业非常垂类的应用,上线不到一年,付费人数就已过万。这是个工具类应用,订阅年费并不算低,用户为什么愿意付费?因为它能帮用户赚到的钱,远比软件的订阅费多得多。有进取心的人一般也认同这句话: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

如果定位是工具,就要让用户切身感受到工具带来的效益。比如用了这个工具,只要多卖出一单,回报就 N 倍于投入在软件上的成本。至于 N 是多少,不同人有着不同预期,对能力强的来说,N 可以大于 1000,而对于能力弱的来说,N 大于 10 也是没问题的,无论怎样都觉得值,觉得很划算。

前些年为什么 Python、数据分析的课很火?因为白领们要求进步,想赚更多的钱。现如今教人使用 AI 的课为什么火?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,除了工具价值之外,还有一个正在崛起中的——情绪价值。比如你买了我的这个专栏,并不清楚我要交付的内容具体是什么,更多是冲着我这个人,这就是情绪价值。

纯粹的工具价值有个不好的地方,昨天五哥也提到了,就是会面临残酷的竞争。哪怕你做的是一摊小生意,在国内这样的环境下也会有人来和你争。所以老一辈留下「闷声发大财」的祖训是有原因的。

靠模仿抄袭,靠打价格战,这些策略简单粗暴却十分奏效,足以从别人碗里抢过来一块肉。对于勤奋的中国人来说,这样的诱惑一直存在,防人之心也就一直在,所以人们发现商业秘密之后选择闷声发财,再正常不过。

情绪价值的好处,是可以摆脱这种残酷的内卷。打价格战?对不起,用户花钱买的不光是工具价值,其中还有一部分,是出于对我的信任与好感。这一部分钱,可以视为对我个人的打赏。就像现在,你正在看的内容,既不出自名家,也没装订成册,不过是一个 ID 为猩爷的家伙胡乱敲打键盘写下的一些疯话。在很多人看来,这些疯话一文不值,但在你心里,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。

大舅让我不要见义勇为

我儿时的记忆里,大舅右手的一根手指常年包着纱布,我后来知道是断了一截。听我妈说,大舅小时候非常聪明,考数学从来都是一百分,但他不懂事天天出去打架。直到我妈离开家,他才突然像变了个人。

在我姥姥家里,大舅是老大,我妈是老二,我妈身体状况一般,但聪慧乖巧,学习成绩比大舅还要好。但不幸他们没生在一个看重文化学习的年代。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」毛主席一句话,规模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,改变了无数青年的命运。

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,家里必须要出一个人,大舅和我妈的年龄都符合。最后结果是,大舅留在了城里,而我妈下乡到农村吃苦去了。为了这事,大舅心里一直觉得亏欠。从那以后大舅知道照顾家了,再不跟人打架了。

我大学毕业后要去外地工作,走之前到大舅家一趟,他特别叮嘱我说,到外面不要见义勇为。

当时听了只觉得好笑,我一个大小伙子即将出去闯荡施展拳脚,怎么跟我说这个呀,心里有一点儿瞧不起大舅。

后来回想起大舅的这句话,情真意切,远胜那些激励年轻人的屁话。屁话的共同特点是,冠冕堂皇假大空,说话的人没断过手指不知道那种疼。

大舅说不要见义勇为,是站在了家庭的利益出发点。我是独生子,我如果让人捅死了,我妈该怎么办,我们家该怎么办。

大舅知道我是个心气高的小伙子,他宁可被我笑话,也不想我死于非命。他不管别的,就是要在我走之前,把这句话告诉我:到了外面不要见义勇为,离着远点。

路见不平假装看不见吗?我未必能做到。但我能感受到他在说这话的时候,心是紧紧贴着我的。

Apple 沉浸视频初体验

昨天 Vision Pro 到货,我玩的时间不多,因为好东西要先给老婆孩子享用,这是身为经济适用男的本分,当然退货也是必须的,三万块人民币,这败家玩意儿。

Vision Pro 的最佳应用,我认为是沉浸视频,目前在 Vision Pro 版的腾讯视频、咪咕视频里就可以体验。简单看了几个,说一说我的感受。

第一名:Alicia Keys 排练现场

没有苹果的沉浸视频,可能永远无法知道,超近距离观察乐手表演,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。什么是沉浸感,不光要全角度环绕,而且要近!超级无敌近!

这个片子唯一的不足,是声音没有临场感。但这应该是制作的疏忽,而非 Vision Pro 的不足。因为我用 Vision Pro 拍了一段视频,视频中的声音是有明显方向感的。我戴着头显走过去,我女儿正在跟她妈说话,说话声音就从她站的方向传过来,由远及近,声音的还原度非常高,我背过身去,她的声音就从我身后传来。

之前整天说虚拟现实,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虚拟、没有现实。看看人苹果做的,这才叫虚拟现实!无敌!

第二名:野生动物

你摸过犀牛吗?我摸过,就在昨天。在此之前我不会相信,犀牛竟然这么可爱!

无以言表,只能亲身体验。比在野生动物园能看到的清楚得多,距离也近得多。有了这个东西,真就没必要去野生动物园了。上次去大兴野生动物园,开车路上就俩小时。

第三名:跑酷和走钢丝,并列第三

没有我期待中的摔成肉饼的场面。

期望过高,杀人的刀

中金女员工自杀的消息,这几天在网上发酵。她自杀的原因无法确认,人死后说不了话,而且就算能说,也未见得真实。人嘛,很难在自己诸多复杂的情绪中逐条梳理出来。

原因很复杂,但有些事实是确定的,例如她买了上海高价的房子,还贷数额很大,房价跌了很多又遇上单位降薪。

有人把她发的朋友圈翻出来,她在朋友圈里展示的生活,看了着实令人羡慕。

她很努力地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,想一直保持下去,却发现很难了,即使努力也做不到了。

可能她不给自己立那么高端的人设,不买 15 万一平的高端住宅,不发那样令人羡慕的朋友圈,也许就不会崩溃。她对自己的期望本来就高,如果别人对她的期望比真实的她还要高,就很容易有压力。平时的一些炫耀行为,抬高了在众人心中的水位,水位已经涨到鼻子下面,要努力仰着脸才能呼吸了,此时稍微有点风浪,就被淹没窒息。

过去的一两年,我尝试了低配的生活。午饭吃二十块钱以下,电子产品买二手的,穿三十块钱的衣服,出门是自行车加地铁,车停在地库不开。

这样生活我感觉非常爽,生活越来越有安全感,人也比以前更加松弛和自信。当我知道我能十块钱吃饱肚子,能睡在路边长椅上,还怕什么经济寒冬。

所谓期望管理,其实就是降低期望,无论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。把压力降下来,降成负压。开心地告诉身边同事,我昨天午饭只花了八块钱,今天在家煮了土豆带来中午吃,吃完躺在大树荫凉地儿眯一会。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