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安全感才能尽情挥洒
老池发起了一场征文,题目是发条拧紧。
发条拧紧的时候,人努着一股劲儿,是一个积蓄能量的过程,但不能老紧着。因为只有在发条松开时,才是释放能量的时候。玩过发条青蛙的都有体会,先要咔哒咔哒拧发条,但你必须松开,松开后青蛙才能蹦哒。
看到老池的征文倡议,我耳机里正播放周杰伦的《一路向北》,就想起我有一次赛车的经历。当时和同事一起去怀柔团建,买的公园套票,包含一个赛车项目。
我爱玩赛车游戏,但从没在真实场地赛过,平时开车也属于谨慎礼让型,从未有过交通事故。那个公园的赛车不是专业的,就是个烧油的轰轰响的大玩具,男女老少都能玩。女同事对这项目不感兴趣,技术组男同胞有喜欢赛车的,便与我一起排队。
按照排队的顺序,分到哪辆是哪辆,我排在同事小哥哥后面,分到了 8 号车。记这么清楚,可见我对那场赛车有多重视。工作人员告知哪是油门哪是刹车,检查我们系上安全带。一发车我就把油门踩到底,很快超过前面一个女的,又追上一个小孩,哈哈哈,倒数第二个弯道终于把我同事也超了。
最后一个弯道也切着弯过的,不给后面车反超的机会。跑完后,要把车停到起点。我踩刹车发现没有减速,卧槽刹车是坏的!幸亏到达终点前有一小段上坡,减缓了车速,不然会狠狠地和前车追尾。
最后还是追尾了,好在是比较轻的追尾,无人受伤。
回想刚开赛车的过程,我自始至终都没踩过刹车,这种车跑不了多快,临拐弯前松开油门就不至于冲出赛道,出弯时还有很大一段可以踩油门加速。所以我试过第一个弯以后,心里就有数了,就算有必要刹车减速,刹车板就在一边我踩就是了。
所以我除了进弯前松开油门,全程都是把油门踩到底的,因为我知道可以随时踩刹车,就不怕飙到太快。
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刹车失灵,必定不敢一路油门踩到底,也就不可能发挥到 100%,只能慢慢悠悠主打一个保命。
讲这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:绝对的安全可能并不存在,但安全感非常重要,有安全感才能发挥出 100%
正好凑够八百字
40 岁油腻男厚颜无耻点评年轻人
今天早上在医院挂号,我一看挂号单上面印着性别为男,40 岁。哈哈,感觉这一下就有爹味儿了,也挺好,这样以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展现爹味儿了,对吧?那爹要干嘛呢?点评年轻人,那我今天就点评一个谁好呢?点评一下墨问的小夏和他的神仙眷侣晶晶老师。这对夫妻我很欣赏。这两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,展现出一个超出同龄人的低风险偏好,换句话说就是抗风险。俩人结婚了,结婚本身就是抗风险的,两个人比单身有个伴儿、有个扶持,在财务上面来讲也有缓冲。所以说,这是一个。然后,不买房,这个也好理解,因为现在房价的跌势,什么时候到头不好说,选择不背房贷所累也是明智的。
然后,还不生娃。不生娃可能有人会说,不是养儿防老嘛,老了以后有个保障。这事儿怎么看?至少在财务上的回报来看,在老年之前作为抚养方的父母一直是在投入。当然养娃不光是财务上的,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回报。
晶晶老师的职业是保险行业,所以他们买了一些储蓄型、养老型的保险,可以对冲掉将来养老的一些风险。能看出来,他们两个做的选择都是非常低风险偏好的。这种保守,我觉得是种激进,就是保守得过于激进了。可以这么理解,这种风险偏好更像是通常 50 岁 60 岁以后做的财务投资选择,而不是 20 来岁的人做的选择。
但是,在这个大环境下,这种选择对个体而言可能真的是最理智的。但对整体社会而言,如果年轻人都这么干,那这个社会会失去活力,也会缺少一些改变,会是挺不利的一个事情。
所以,说到这儿我心情比较复杂,因为对个体有利的事情,但是对整体可能不利,就挺矛盾的。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,不光是不生娃、不买房,甚至都不恋爱、不结婚,这个就有点儿,怎么说呢,就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体验,挺可惜的一件事情。而且结婚本身也是抗风险,所以说,年轻人,爹味儿时刻,爹味儿来了,还是有必要谈恋爱和结婚的。被骂死了,没事儿,40 了,脸皮该厚了。
再补充几句。刚才说到年轻人不恋爱不结婚这个事情,这也能理解。因为不谈恋爱,是怕被欺骗,怕遇到渣男渣女,怕自己的感情和时间被浪费掉。不结婚的情况也差不多。个人的职业前途,还有个人的目标,可能都会被婚姻影响。尤其是婚姻不幸,假如离婚了,婚前财产如何分配等问题,有了孩子,假如孩子将来遭受单亲家庭的不幸,这都是让人害怕的事情。所以说年轻人更加不敢付出。不敢付出是年轻人的一个选择,选择不付出,或者即便付出,也选择那些能看到回报的、稳妥的付出。这是在低风险偏好下做出的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。
整体的低风险偏好是由大环境造成的,尤其是最近这几年。大环境非常不乐观,就业环境,还有一些反映民生的指标,最高的那个可以忽略,反正真假咱也不知道,通过一些更加底层的微观指标能看出来,大环境在恶化。年轻人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,先选择保守,选择少付出或不付出,是能理解的。所以说没有人做错,年轻人并没有做错,大环境该为这个事儿负责。
改命
昨天我出门之前,小千叫住我说,今天开车吧不要骑车。
丈母娘听见后面露紧张,急忙叮嘱我,孩子今天突然说起这个,肯定是「看」到什么了,你今天就别骑车了。我犹豫一下,说好吧。
出门后,我拿出手机看了眼天气预报,一整天都是晴。然后决定,今天还是骑车去。
骑上小电驴奔波一天,早上先去医院换药,然后去公司上班,下午接到我妈电话她手机被偷了,急忙骑上电驴去小米之家给她买了个新的。既然翘班了,就顺便去了趟联通营业厅,把即将到期的家庭宽带又续了三年。
回家后我跟小千说,今天我是骑车上班的,安安全全回来了。小千说哼你不听我的。我说咱不学姥姥迷信。
小千的姥姥,我的丈母娘,自称能通灵,小时候不止一次看到过别人看不到的人。她说的就跟真的一样,我相信她在说这话时,不是故意骗我们。因为人的记忆本就不可靠,所谓的回忆其实每次都是在重新生成语言,太多因素会影响其准确性,一次谬误可能会越描越深,每次给别人讲一遍,就巩固加深一次。所以现在她儿时通灵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不容反驳了。
我想告诉小千的是,我们可能遇到不知道哪来的不良预感,觉得今天会有厄运降临,这时该怎么办呢?先确认一下预感是不是真的有依据,比如看看天气预报有雨,该调整就做调整。如果找不到客观依据,可能就纯属想多了,既然它只是来自于内心的微小涟漪,就可以再被自己的内心平复掉。
什么是命运?命运不是实体,看不见摸不着,它是一段叙事,是我们对一段经历的解读。同样的一段经历,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,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。
有时候,命运还被用来预测未来,发挥空间就更大了,可以往好了预测,也可以往坏了预测。坏的预测会不断释放负面暗示,扰乱人心。比如打碎一只盘子,坏的暗示是大难临头,好的暗示是碎碎平安。
命运,就是一种解读,是选择往好了解读还是往坏了解读,是由他人解读还是自己解读,都是由你来决定。
我在拼多多上十块钱买的紧箍咒,今天上午到货了,小千在家拆开玩一不小心掰断了。我说断得好!
PS:在骑车还是开车这件事上,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,就是停车费太贵。为了不交停车费,我还真试了很多办法,不信看这篇:
叶大隐又找了个班上
两个月前,墨问来了一位大厂离职赛道的博主——叶大隐。在墨问发了几条便签,还买了我的这个专栏(据他说是人生第一次为知识付费)之后便逐渐在墨问销声匿迹了。
我今天突然想起这事,就下载了小红书 App,只为看看他的近况。一看,这哥们又找了个班上。离职四个月后,手握 211 万的退休生活貌似没有达到预期,何以解忧,唯有上班。
这哥们确实有能耐,29 岁也正是黄金年龄,拿了好几个 offer,最后选了一个远程办公的工作。撕掉「不上班」的旧标签,贴上新标签「数字游民」,继续打工人的天命。
目前为止,从大厂出来自己干的,我还没有见过一个成功案例。这个成功标准,未必要有和大厂一样高的收入,只要自洽就行。一个都没有耶。
跟大帝说几句心里话
想跟大地说几句心里话。大帝是谁呢?就是莫问的李艺大帝。不知道的同学可以搜一下,艺是艺术的艺。
我比较喜欢这种指名道姓的方式,因为这样可以有目标感地去说话,仿佛大帝坐在我旁边一样。
说什么呢?今天晚上看到大帝写了一个便签,提到自己在做一些副业探索。比如说写网文,还有就是做视频发油管。
但是大帝跟一般的人不同之处在于,他不光去做这些事情,还把他思考的过程以及实现的步骤很详细地记录下来,并且发出来,公开出来。
我要说的,正是这一点,我不赞同这样。为什么呢?
因为商业,都起源于一个很微小的商业秘密。它是一个秘密,而不是说一上来就有很高的技术。比如说,我研发了一款产品,这个产品一下子垄断市场了,然后我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,并不是这样的。大部分的商业都是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秘密,然后利用这个秘密滚雪球,滚到了一定的量级,然后才有资源再进行下一步。
比如华为的任正非,他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做很牛的华为手机、华为芯片,而是做一个倒爷,倒买倒卖。客户需要什么就卖什么,客户需要交换机,就买交换机赚个差价。然后,他发现了这个秘密,不断积累,还攒够了第一个小目标,假如说一个亿,然后他才有钱去投入研发。
假如说任正非在赚够第一个小目标之前,他先把这个秘密分享了。假如说他在赚 100 万的时候,分享给 100 个人,这 100 个人跟他一样,都赚了 100 万。那这会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呢?你觉得这不也挺好的嘛,造就了 100 个百万富翁。但是未必是好事,因为这 100 个百万富翁有的钱还是有限的。100 万的小老板可能想的是怎么赚 110 万、120 万,提高效率,怎么去精进,而不是投入研发。可能有了一个亿以后,才有胆量去投入 1000 万进行研发。
所以,一个伟大的商业,必然起步于财富的大量聚集。不能说把摸透的东西做一个分享,大家一起赚钱。如果这么干,那大部分赚钱的就是卖课程、卖赚钱的方法,而不是产品。复制的路径如果能学来用,对于售卖课程和方法的人其实是很亏的一件事儿。本来可以靠它复制自己迭代很多份,然后积累财富,结果把它给卖了,开源了。
怎么讲呢,可能开源的精神在程序员里面是值得崇尚的,而且李艺老师是一个老师,可能喜欢教别人,喜欢分享传授,但是这恰恰和商业的本质相违背。
所以,我觉得在起步阶段的时候不适合做这种公开的事情。公开现在比较时髦,有个词叫 build in public,就是公开地去构建自己的产品。我对此持保留意见。因为绝大部分商业的成功起点,都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偷听北大学生聊美股
今天晚上去德克士买吃的,给孩子买了一个孙颖莎套餐,包含一个汉堡、一个可乐,还有一个孙颖莎的挂件。
在等餐的时候,我听到旁边两个学生在聊天。因为这个德克士饭店在北大旁边,是北大分店,所以我猜这两个学生大概率是北京大学的学生。
两个男生,一个对另外一个说:“哎,你知道吗,英伟达的股价从两三百跌到了 100 多”然后我就听他们在聊这事儿。恰好股价这事我比较了解,它不是跌到了 100 多,而是从两三百涨到了 1000 多。因为这个股价太高,不方便买卖了,所以进行了拆股,1 拆 10,那就从 1000 多拆成了 100 多一股。
结果那个学生就说是从两三百跌到了 100 多。本来他们认为是跌了 50%,其实是涨了 500%
我听完以后,就有点失望。一个是他们对这个事实是错的。其实这还不是最失望的,更多是觉得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,关注的不是科技前沿,而是钱。跟钱走得太近了。就我感觉大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,可能更多不是在钱的方面,可能现在世道不一样了,时代不一样了,大学生现在开始想着将来工作怎么搞钱这些事情。确实是有些唏嘘的。
压力
今天是九月的第一个周一,学校大多都在今天开学了。
想起墨友「何 ta 说」写过一个 2024 年刚刚发生的事:杭州二中的一名毕业生,高考完怀疑自己忘了涂答题卡,想不开跳楼了。结果成绩出来后,他考了 708 分,刷新了他们学校的高考记录。忘涂答题卡?只是他的错觉。
这件事没有新闻报道,网上只搜到几张微信截图,你或许对它的真实性存疑,那我再讲一个,这个保真,因为就发生在我身上。
时间是 2000 年,我和同学一起去青岛二中参加中考,考完回来后我和他聊起二中教学楼的颜色,我说是橙色的,他说是淡黄色。
怎么可能是淡黄色?我向来对颜色敏感,不会看错的,我都能回想起那天的画面,绝对是橙色。我说咱打赌吧。同学说好,赌五块钱。我说赌十块。
中考成绩出来后,我打电话给他,问考了多少分,我竟然比他低了 20 分!完了,我当时就以为考不上。因为平时我成绩和他差不多,还略高他一点。
中考那天,他跟我说自己紧张得一宿没睡,我还替他捏把汗,因为我睡得很好,考场上心态非常平稳。结果他竟比我多考 20 分!那我肯定是考不上了。
录取分数线出来了。我竟然比分数线高 20 分!而他比分数线高了 40 分,考了我们班第一!幸亏我没有早早跳楼,不然亏大发了。故事还没有结束。
去高中报道那天,我傻眼了,教学楼竟然是淡黄色的,而我打赌它是橙色。该不会是这几天重新刷了墙吧?把原本橙色的墙刷成了淡黄。
但在铁的事实面前,我愿赌服输,把那一张十元钱递到他手里。心里还是百思不得其解。
如今我才明白,人的记忆会出错。有时候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眼睛,你看到的未必是客观实在,而是光线刺激到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,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,电信号传导给视神经,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,然后经过一系列科学家也解释不清的信号解码步骤,最终在你的大脑,那张巨大的神经网络里,做了一点微小的调整。
这一点微小的调整,在你试图回忆的时候,会被神奇地激活,帮你还原出当时看到的景象。这个所谓的景象,不可能像计算机保存图片那样,把图片的每一个像素都存下来。大脑没有那么多空间,所以只能做有损压缩,压缩模糊到令人发指但将将够用。
以上所有步骤,任何一个步骤出了问题,就会导致我把淡黄色看成橙色。而我在中考的巨大压力之下,就比较容易出问题。
虽然我没有考前睡不着觉,也没有在考场上紧张发抖,但那种一场考试改变人一生的巨大压力,还是通过别的方式影响了我。还好它只是让我记错了颜色,相比记错了涂答题卡跳楼的那位考生,我是多么幸运。
当然,也有比我还幸运的,就是赢我十块钱的那位同学,他在巨大的压力下一宿没睡,但第二天超常发挥考了一个逆天的分数。说不好是哪根神经打通了,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,我们只能管这个叫命。
我是悲观的杠精还是乐观的杠精?
刚才老池发了一个便签,讲的是乐观和悲观。他讲到他的一个朋友是悲观派,他自己是乐观派。到底什么是悲观,什么是乐观?
他提到一句话,“悲观者永远正确,乐观者永远前行”。咱就光说这头一句,“悲观者永远正确”。如果这么看的话,我觉得悲观是个褒义词。
我举个例子,比如说有 1000 件事,要去判断预测它的结果。有一个人,他明显预测正确的多得多,如果说他是个悲观者,我觉得那是对悲观的一个褒奖。但好像也不能这么论。
对一个事情的判断预测,取决于两个方面。一方面是认知本身,即你怎么看这个事情。第二个方面是当时的情绪,是悲观看空的情绪,还是乐观看多的情绪。
所以是两方面共同决定的,而前者,即认知,我认为是决定性的。比如说看好一个事情,就会说它好。如果不看好一个事情,还愣说它好,愣乐观,我觉得很难想象,可能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做,这么做属于不诚恳。
所以,用预测的结果来判断悲观乐观,不是一个好的方法。用预测的结果来判断人的认知水平,可能更靠谱一些。当然,我……我坏了,我得罪老池了,坏了。
我老板太可怜了
上午和老板开了个会,会上我一个同事讲她出差时的糟心事。
她去拜访一个客户,接待她的人一上来尽说好话,夸我们的产品不错云云。落座后来了十几个人,其中一位领导先发话了,说你们的产品不行。刚才接待我同事说好话的那人,立即见风使舵顺着领导,也开始骂我们系统,他骂完后,在场的还有十来位呢,轮流发言每人再骂几句,不重样。
我同事被骂完后,心情很糟,从客户那里离开的路上,家里一个电话打来,她孩子又怎么怎么着了,一时间各种烦心事找上来,郁闷无处排遣,她就在钉钉上找我老板吐苦水。估计是苦水吐太多,把我老板烦到了,于是老板专门开了一个会,把我叫去专门听她吐苦水。
她就当我面又吐了一遍,代入回当时的情境,绘声绘色地表演完,加了一句:我不是为自己挨骂难过,他们(客户)骂我就是在骂咱公司……
听到这我噗嗤笑了,老板听到后面露不悦。对我说,给你提一个建议,你不出差不要紧,但别人出差的遭遇你不能不能共情一下?我点头说这个建议很好,我采纳。
老板看我那轻浮样,显然没有消气,提高了音量说,刚才这不是建议,是批评!我说你批评的非常好,我接受批评(脸上又憋不住笑了)。此时老板已经非常无语了。
中午我请这次出差挨骂的两位同事吃了顿饭。吃了一个多小时,全程在吐槽老板,要多难听有多难听,我吐槽的最少,因为我确实没有太多料可以吐槽。老板平时都躲着我,接触得少,给到我的负面情绪就少。
当老板真挺惨,那些表面上态度恭敬的员工,背地里不知道骂他骂成啥样呢。何况还有不给他面子的员工。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员工很可气,表面和背后同一套的员工更加可气!就这样,还必须每个月给这些人发工资,天理何在啊!
医疗条件和医德素养
今天北京的天气非常好,好到我来到公司都不想上班了。背着包在楼下找了一个小公园坐了会儿。
今天早上去医院拆线。我觉得很神奇的一点是,什么都不用带,不用带医保卡、身份证、病历,只带手机就行。手机上装一个 APP 叫 CHS(China Healthcare Security ,医保的安全保障 APP)。点开之后有二维码,一扫码,挂号、交费等等一切都不用再一张张二维码、条形码,一张张一扫,全都不用了,一码走天下,全搞定,非常方便。咱们国家在信息化这块,尤其是二维码的使用上,冠绝全球。
然后想到,这次给我看病的大夫,全程态度非常好,水平也非常好。因为我只是做个小手术,只在最开始打麻药的时候疼了一下,之后手术中以及术后的这两周,都完全没有疼过,特别神奇。医生的态度也非常好。
对比时候在青岛,给我爸做手术的那个大夫,还算是最好的医院顶尖的大夫呢,却不太在乎病人的生死,态度极其冷漠,基本上没见到几面。感觉差异蛮大的。可能青岛这边,医生的人文素养还是差一点。
就像前不久爆出来一个新闻,青岛有一个医生,下班以后干副业。他的副业很有意思里,给年轻女子取卵子,搞地下代孕产业,如火如荼,很赚钱。后来有记者去采访他,他也是支支吾吾的,不想接受采访,又不太敢完全不接受采访,弄得很尴尬。看来青岛这边的医德还是差了点儿。
青岛的营商环境更差了
给我妈注册一个个体户,昨天提交审核,今天通知我未通过。原因是住宅不能作为注册地址。理论上也不是不能,只是要征集到整栋楼所有业主的签名,全体通过才能获批。
几个月之前还不是这样的,住宅就能办。现在等于逼着个体户去租办公地点,哪怕只租一个工位,也得花钱呀。
假如我在青岛,中年失业了,想自食其力干个体户,本来登记一下就可以,而现在得先有一笔支出。任何一个小生意,起步阶段的收入不抵房租,都是很正常的。现金流为负,想坚持下去就更难,要说服自己,说服家人,被房租带来的焦虑笼罩。而这一切本是不必要的。
还特么征集整栋楼每一个业主的签名,亏你想得出来。干个体户的本来就不富裕,还使尽各种坏招从他们兜里掏钱,这叫改善营商环境?
营商环境变好还是变坏,近半年来大家也有所感知,不是收这个费,就是查那个税,为了维持食税阶层的收入福利,饮鸩止渴。
当然,我也没有任何办法,不饮鸩就渴死。饮鸩的话,至少可以让别人先死,自己后死。
半年前,我问税务部门的在线人工客服,回复比较详细,态度也还好。现在再问,他们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,能推脱给别人就推给别人,可能学习了现代足球理念 tiki-taka,频繁倒脚,决不把球留在自己这里,快传给队友,谁爱踢谁踢。
早上老婆问我一个问题
今天早上,我老婆问我有没有可能去一家外企工作,我说我没戏。她说看到墨问上有一个人就去了外企。我说你说的那个是叶大隐吧。人家是 29 岁,而且他上家公司是字节。
因为我自己也做过几年的技术招聘,当时团队招人的时候,招了不少人。我在面试的时候肯定不会选择 40 岁的人,这想都不用想。尽管说是外企,没有年龄歧视。但我觉得这个事情只要招人的人心里有衡量的天平,那就很难说不会歧视。
我想到自己在招人的时候,也看到过一些好玩的事儿,今天就说一个。等你在看简历的时候,会看到很多人的名字。当时在招人的几十份到上百份简历,量挺大的。这名字也过了很多,其中有一个人印象深刻,她是个女生。她姓朱,第二个字是银,金银的银。第三个字是镜,镜子的镜。对镜贴花黄,挺美好的一个词。但连起来,朱银镜。我当时看了以后就笑喷了,又不好意思跟同事分享这个事儿。我怀疑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名字的这个问题,她爹妈更不知道了,很悲催,所以在我这关简历关就没过,一定得拿输入法多打一打,有没有不入眼的文字。咱们墨问也有,像黄金狗,哲学博主。他的名字本来叫黄竞欧,但是 jingou 你打拼音的话打出来就是金狗,尤其是前面是黄,黄金是一个词组,黄金狗肯定是第一个看到的词。当时起名字的时候,估计父母也没有用汉字拼音输入法,这个还是一个雷。给孩子起名字一定要注意排雷,给公司的品牌起名也是要排雷的。
以前我有一个领导,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儿,她是个女领导,金融背景,她起的品牌名字叫什么呢?名字里面有个薇,就叫金 V, 很有个人品牌的一个名字。我说这个不行,你打拼音试试,这个 V 在汉语拼音里面是 Ü,所以 jinv 打出来是妓女。然后我把这个事说了以后,很快在那公司我就待不下去了,祸从口出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