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问便签搬运30
2024-10-07

白发渔樵操曹操的心

今天看到两个便签,对比着看很有意思。

一个是李艺大帝批《Mr. Beast 的成功秘诀》,说个体户不要学企业的运营策略。另一个是狼大柔推《五分钟商学院》,说读这本重达 4.6 斤的重磅巨著,可以省下几十万的 MBA 学费。

从本文的标题是「白发渔樵操曹操的心」应该就知道我站哪边了。

想起以前公司资金相对充裕的时候,到处取经,学完华为学阿里,但学完没有一点能落地的,瞎耽误功夫。培训费在友情价上再打八折,仍不便宜,如今让老板花这笔钱绝不可能了。

这些培训贵是贵,但贵有贵的道理。有次老板搞到两张赠票,他自己没时间去,一张票给了商务同事,另一张给了我,太瞧得起我一个做技术的了。五星级酒店,豪华会议厅,讲的什么已经忘了,只记得中午有一顿自助午餐。我同去的那位商务同事,与来参会的高管们谈笑风生,我尬在旁边一言不发,埋头狂炫生鱼片,一小碟酱油一会儿就蘸干净了。

那天我同事做了笔记,录了录音,好回来交差。不过走个形式,最终落实的情况可想而知。我们公司的体量和华为阿里差了好几个数量级,大象身上有哪一点是适合蚂蚁学的?不说大象这么极端的例子,小猫小狗的生活宝典,那也是适合小猫小狗的,不适合蚂蚁。

我现在写文章,越来越习惯站在蚂蚁的角度。头顶上老虎大象长颈鹿,他们走他们的,我走我的。我不期待能拥有长颈鹿的视野,就算有一天我顺脖子爬到长颈鹿头上了,哇塞好高,然后呢,还得下来继续当我的蚂蚁,聚焦眼前脚踏实地,做好下一个五天计划。

一只蚂蚁,头脑聪慧又爱学习的蚂蚁,如果真的读完了重达 4.6 斤的商学巨著会发生什么?它可能会变成一只高谈阔论的蚂蚁,站在长颈鹿的高度俯瞰全球经济,洞悉全球化遇阻背后的商业本质。它再也瞧不上身边这些凡夫俗蚁,但自己又没有施展绝学的机会,终成为一只郁郁不得志的蚂蚁。

路边停车

十一开车到首钢园看乒乓,来的有点晚,不想费时间找停车场了,寻思找个路边停得了。

见一排车停在路边,心中窃喜。这排车都是白色,我车也是白的,整齐划一毫无违和,便加入进来。

停下车定睛一看,这排车每一辆顶上,都有警灯…

竟然来这么多警车,往里走还看见特警装甲车,这安保力量也过于强大了…

自由职业者真实内心

刚才在公园看到感慨一幕,抓拍下来。有一只鹦鹉,不知怎么钻出了笼子,成为一只自由的鸟。

它没有飞走,而是紧跟着笼子里的伙伴,伙伴飞到哪,它就跟到哪,一刻不离。有时伙伴飞的稍远,它就形单影只,陷入分离焦虑。

刚飞出牢笼重获自由时,想必得意过一阵。很快它便开始留恋笼中的生活,想回去,发疯一样想回去,却找不到回去的路了。

拍摄地点:北京南宫鹦鹉园

股市暴涨,大多数人是受害者

最近股市大热,墨问上冒出来不少文章。就连平时不怎么关注股市的李艺大帝都写了一篇,还附了张图,把未来几个月涨跌的具体时间点都预测出来了。

预测股市涨跌时间点这事,我就不敢做,因为太容易打脸。不信你就试试,预测短期的涨跌,时间从一天到半年都可以叫短期。只要事后回顾你的每次预测,一看数据,就知道短期预测有多不靠谱了。

对自己的短期预测能力仍抱有信心的人,是因为没有做到客观地回顾。做完预测几个月后结果出来,如果预测得对,拿出来讲一讲,仿佛自己是预言家是诸葛亮。但如果预测错了,就假装没发生过,注意力也早就转移到了下一件事情上,人都喜欢向前看,前方充满未知的惊喜,回头复盘索然无味。

大帝预测 A 股将崩在 2025 年元旦,要是大家都这么想,崩的那天股票会跌停卖不掉,全砸手里。于是聪明人打个提前量,赶在圣诞节卖,不赚那最后一个铜板。聪明又谨慎的,再提前一些,12 月中旬就卖……就像国庆自驾出游,很多聪明人国庆前一天晚上就抢先上了高速,不过还是大堵车,这才发现高速上全是聪明人!

预测大盘的短期涨跌,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,谁也无法预料。除非是下图中拉牛尾巴的人。你我之中没有这样的人,若有个人说他认识这样的人,也不要相信。硬币弹到空中落地之前,有很多人敢拍胸脯说一定是正面,就算猜对了,也不是凭本事。

九月底的这次股市上涨,程度之暴烈,史无前例。平日对股市漠不关心的人,也受不了这种刺激,三根大阳线足以改变人的三观,接下来便如羊群一般涌入股市。可以想见,这些人在离场时,也会如来时一般汹涌。

这是中国股民的秉性,这也是中国股市的玩法,不信去看一下 A 股的历史曲线,有两个及不寻常的尖峰,第一个在 2007 年末,第二个在 2015 年中。这两个尖峰,都是以极快的速度拔地而起,又以几乎同样快的速度崩塌。下面将会迎来第三个尖峰吗?

至少目前来看,大家准备好迎接这第三个尖峰了。但我却要说句不合时宜的话:大多数人都会成为这尖峰的受害者。

此话怎讲?先抛开财务盈亏不说,这几乎完全由政策拉起的暴涨,让人怎么看中国股市?买入股票时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?是看好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,还是因为别的什么?

一定有人会反驳说,前两次的尖峰未必发生在这次,这次股市被拉起来,有没有可能进入长期牛市?有没有可能不崩掉?

我不敢说没有可能。我只是不敢这样说。但我可以举一个例子。新冠疫情爆发时,有一个国家防控做得非常牛,把感染人数控制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。有长达两年的时间,它的表现都明显优于其他国家。但是再强的行政手段,也迟早要回归客观规律。后来的剧情不必赘述,大家都知道了。

有人说,早进早出不恋战,把眼前这一波赚到就走行不行?纯从财务上讲,没太大问题。但希望你不要赚太多。因为如果赚了太多,这次成功的投机行为会改变你的心智,使你很可能在下一次投机时,下更大的赌注。

如果每一次你都赢了,那你就是股神,被概率筛出来的股神。一百个人一千个人里,总能出一个这样的股神。但那是小概率事件,大概率会发生的是,你在某一次下注时把之前赢的都押上,然后输掉,也就应了那句话,靠运气赚来的钱,终究会靠实力亏掉。这句话中的实力有戏谑成分,其实和你水平无关,只是回归了概率均值。弹了三次硬币都是正面,继续赌下去,早晚会出现反面。

那么看了这篇文章,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踩坑了?避免不了。相比于真金白银带来的正反馈,我这两句说教连个屁也不顶。亲身经历带来的正反馈太强大了,以至于经历过的人,即使知道背后的道理,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跳坑。

看到这,可能依然有人会认为,这次不一样,这次会是长牛。可你见过各方面都下行,唯独股市长牛的吗?剧本都不敢这么编。电影《抓娃娃》里,马继业的奶奶多年卧病在床,靠轮椅才能行动,有一天马继业放学路上却看见奶奶在打篮球,腿脚麻利一蹦多高,弹跳力堪比这几天的 K 线。这正常吗?不正常。后面只好安排她一个回光返照的剧情,下次马继业看到奶奶就已经是黑白照片了。

为什么扔东西能回血?

国庆和老婆在家收拾,把家里该清理的破烂儿扔一扔。

她负责翻找破烂,我负责往楼下搬,我还负责当她对某件东西要不要扔拿不定主意时,我果断一句:扔!

当对一件东西要不要扔抱有迟疑,说明它不是那么必要,否则不可能犹豫,比如你把家门钥匙扔了,就回不了家,把锅扔了,就做不了饭。但如果除了灶台上的锅,厨房里还摞着三四个锅,这些锅呢,说一样也不太一样,说不一样呢又没有啥本质区别。此时就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,尽可能扔,扔掉不会后悔,没扔掉占了地方才后悔。

趁着假期这几天丈母娘不在,我往楼下跑了七八回,每次满载破烂下楼,两手空空上楼。扔完以后感觉浑身都轻快了。

除了清理家里不用的东西,我还把戴了好几年的苹果手表卖了。本来是想升级一下手表,买了苹果新出的第 10 代手表,戴了几天,每天摘下来充电的时候,我都忍不住评估手表岗位存在的必要性。不戴手表,公司会垮吗?显然不会。不戴手表,公司业绩会受负面影响吗?也不会受影响。那每天给你充电图个什么?优化掉!

于是把新买的第 10 代手表退掉,之前用的第 4 代也爱回收了。现在我这两条腕子,干干净净清清爽爽!在水龙头上哗哗洗,再也不怕表带沾水变馊了!再也不用关注手表的电量了!再也不用给 watchOS 升级版本了!再也不用找怎么给手表上的 App 关闭振动通知了!而且,桌上从此可以少一根充电线!

扔完实体物件,我还再把心里的物件扔一扔。一大堆想做没做的事,统统忘掉,todo list 先清空,再把真正必要放一两件进来。很多我们认为不可或缺的,其实并非必要,就比如那苹果手表,有时候一出门发现忘了戴表,人刚走到电梯还没下楼,回家拿一趟也就一分钟,拿还是不拿?犹豫一下。如果已经下了电梯,去他个表,才不拿呢,一秒都不带犹豫的。

忘了戴表,你都不愿意为它花三分钟去取,还说什么必要,可笑不可笑?不光手表是这样,类似东西多了去了。什么才是必要的,你哪天不带手机出去一天试试?

经过上面一通操作,我产生个想法,不知道对不对。这个想法是:把不必要的物件扔掉,必要的物件要舍得投入。

比如我手机用的丐版,电脑用的 Air,都属于性价比之选,可以考虑升级一下。心里装的事也一样,曾经我想一年看十几本书,但完全做不到,那还不如把最想看的几本挑出来,细细看慢慢品。

都说假期回血,我感觉自己血槽挺满的。但另外一个槽,塞了很多的非必须物品、非必要事项。大扫除一下,节后好轻装上阵。

我最喜欢的女作家

《猫鱼》这本书在节前火了一把,作者是女演员陈冲,现在也是女作家了。不少中年男人推荐了这本书,让我在没看书之前就感到了油腻。所以你就说,这个社会对中年男人有没有歧视?当然有,我刚不就歧视了吗,虽然我也是中年男人,但谁说中年男人不能歧视中年男人?

不说油腻。说说我最喜欢的女作家。我看过的书寥寥,几乎都是男人写的,唯一的女作家就是饭饭。所以评选一个我最喜欢的女作家,没办法,只能是她。

这本《路上有惊慌》是我在 2009 年看的,十几年来我不光没再看过其他女作家的书,就连这本书也没有再翻开过,可悲可叹,虚掷了光阴。

有一天我在推特上发现了饭饭,她到日本生活了。刚刚刷到她的一条推:

今天在涩谷站坐电车,车厢很挤,车开后不久,我身旁站着的一个外国女孩缓缓晕倒在我怀里,慢慢滑坐在地上,大约一分钟后醒了。我扶她起来,一个女孩把座位让给了她,她说自己正好要去看医生。一旁站着的一对瘦高的中年姐妹,英语说得超级好,她们一直陪着她,带着她去看医生了。

饭饭说她很惭愧,因为没帮上什么忙,只起到了缓冲作用……

哈哈哈,其实是帮了很大的忙,人栽倒时,最需要的就是缓冲了。

墨问的自由职业专栏,也在做类似缓冲的事。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十分不建议大家走自由职业这条路。但说实话,很多人已经被迫自由职业了,或暂时上着班,眼看着前方的急转弯,十分确定自己就要在这里被甩下班车。我看过少说有十几个这种视频(视频网站总给我推这些也是服了)都是讲中年失业后陷入焦虑抑郁的,在最低谷时还要被身边人 diss,孤立无援。 身处低谷的人,希望看到别人是怎么走出低谷的,从中汲取力量。但他们更需要的,其实是被接纳。职场不接纳他们,家人冷脸,连自己都恨自己。如果有人说,没事哥们,我和你一样,还不光咱俩,你看这乌泱泱的,都是灵活自由吃不上饭的,互相帮扶呗。

这个自由职业专栏,目前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,就是给的案例有点高端了,比如刚发的一篇讲程序员成功转型的,举的案例是谷歌、字节这种水平的程序员。比自己高出太多,看了反而更加绝望。也可能是有意的哈,劝阻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职场人。

写我最喜欢的女作家,竟然写走题了。哎内喂,希望看到这里的你,有被缓冲到~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