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问便签搬运32
2024-10-21

亏麻了而已

刚刚墨问会客厅结束,趁着这股热乎劲儿记录一下。

今天有两位新的陌友来连线,一位是智慧的搬运工,另外一位是 ZLCY 。ZLCY 这个名字不好记,但我现在记住了。我是怎么记住的呢?ZL 意思是“赚了”的拼音缩写。CY 咱们待会儿再讲。他在朋友劝说下开户,买股票花了 300 块钱,最后赚了 23 块钱就离场了。所以这个 ZL 是赚了,那 CY 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苍蝇的意思,都说苍蝇再少再小也是肉。他说自己不太适合买股票,因为只要买了股票基金,就会一直关心,一直盯着看,心脏怦怦跳。

我觉得这也是个好事儿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我举个反例,就说我自己。在 2021 年的时候,那时炒美股,曾经有 200 万,最后亏到只剩 4 万。这个巨大的亏损幅度,以至于买股票的平台老虎证券客服打电话问我:“操作是你自己操作的吗?是你亲自做的这些买卖操作吗?”我说是呀,是我自己干的。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,怎么会亏这么大、这么快。所以说我的这个亏损,还是引起了一些轰动。当时还有一个财经自媒体采访过我。这个自媒体挺拼的,不知从哪儿知道我,加微信后微信电话聊了大概半小时 20 分钟,就是说我这个亏损的经历。他当时说:“哎,你怎么心态这么好,毫不为这些亏损感到沮丧、紧张、焦虑,都没有。”跟我聊的时候,从我的语气、态度能听出来,确实没有这些情绪。

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自己本身就是这样。如果按照今天另外一位第一次连麦的陌友智慧搬运工的话来说,那我的这种心态可能还挺适合投资的,但我恰恰觉得未必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因为我这可能就是亏麻了,亏太多就不知道疼了,这不一定是好的状态。就像一个人受了伤,不知道疼但在流血,结局会很惨。所以我觉得,不见得从小做到大,从 10 块钱 20 块钱开始炒,炒到十万二十万、100 万 1000 万,不代表心情的耐受力、投资能力就跟资金成比例,这是不对的。因为一个人想赢麻了,或者想亏麻了人的心情会自我调节、自我适应,如果在一个持续的状态里,比如一直亏,亏久了就觉得没有那么疼。同样一直赚,也会觉得赚的钱没有那么开心了。这很好理解,人会蛮快地去适应自己的这种变化。如果变化变成了一种不变,加速度没有了,那么感觉也就没了。

创业起步

打工族下海创业或者做自由职业,难在思维方式的转变。

我们上学上班,接受的所有教导规训,是如何稳稳当当把事做成。三思而后行,谋定而后动。言必行,行必果。这些话打工人耳熟能详,并以能做到为荣。

创业和守业是两种不同逻辑。以上方法适合守业,而自由职业者更像创业。创业是什么逻辑呢?今天看到一条推特,很认同推主对创业的看法:

我们以前认为优秀的素质,做事谨慎、讲究方法,在创业初期反而成为负累。太过谨慎的人,不敢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域。太讲究方法的人,被方法的细枝末节缠住而迈不开前三步。

我的副业之路,始于一个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,说有一个项目,你能不能做?我其实很久没碰那些技术,都不仅仅是手生,而是要重新开始学。如果放在之前,我就拒绝了。但那个时候我被公司拖欠薪水,太想赚钱了,就一咬牙答应下来。回复他说,能做。

既然答应了,就有了 deadline。技术领域有一堆不疼不痒的词汇,测试驱动开发(TDD),行为驱动开发(BDD),在我看来只有 DDD(deadline 驱动开发)才是最有效的。

有 deadline 就有了压力,而我不会做怎么办,只能学。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学,就只好学最最必要的那一丁点儿。够用就行,我发现够用以后我也没有再继续精进技术了,如果在大厂打工混职级,这样会被淘汰的。但创业的重点不是提高技术,而是获得竞争优势。最能提高竞争优势的地方,是在业务上,一个产品功能,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这就是竞争优势。做到这一点往往不需要使用最新最牛的技术。

如果你想突破打工人的天命,那么下次遇到一个没做过的事情,在脱口而出说做不了之前,想一想,你的人生也许可以就此改变。

余华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偶然

昨天老师发了一篇《卖桃者说》,写的是余华。他说余华在写作上的成功有其必然性。

我非常不认同这个观点,它仍然是个偶然性。多么偶然呢?可能就是 1%的运气,他踩中了。

为什么这么讲?我看过余华的作品,他在我心目中的作家里面,目前排第一名。但他的文字其实一般般。你说他有天赋,他的天赋肯定不在文字上。他的文字跟莫言相比,跟写《棋王》《树王》《孩子王》的阿城相比,都低了至少一个档次。我看的书比较少,我觉得如果看多了以后,在他们之间应该还会有别的层次出现。也就是说余华的文字其实一般般,他写的东西更多是很畅快,能够东西,直面一些又有戏剧性又惨烈的画面。

我觉得在文学上,余华的文字相对俗一些,跟我们大众的接受程度更有亲和力一些。所以,我觉得余华是各种偶然因素叠加在一起,成为了他今天这个畅销书作家。

所以我就说这个成功率的事儿。为什么要提出来讲。所谓必然性,我认为是偶然。因为对一个概率的预判会决定你做一些决策时候的方向。你要觉得一个人能成为作家,大作家,他的成功是必然的。那当你遇到类似机会的时候,你可能觉得自己条件也差不多,是不是也可以跟他一样成功,有百分之百的概率成功,那你就把自己坑了。你要是给别人提建议,也把别人坑了。因为这种成功极其偶然,每一个余华的背后都可能有成百上千个名不见经传,但同样有才华的人。他们写了几年,发现自己的才华没有被赏识,然后就放弃了。你说他们的才华不及余华、不及莫言吗?未必。

莫言是他们那个小地方的神童、文曲星,但是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神童文曲星。为什么莫言就拿诺贝尔奖了呢?即便他有很好的天赋,还是大量依赖了运气,这个运气一定占大头,说 99%也不过分。

但是如果把什么事都归为运气,会不会太悲观呢?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我这种世界观有问题的地方。大的方面归于运气,那个人努力放哪呢?我觉得个人努力就放在那 1%。要是你要是不努力,不做事,那就是 0%,什么都没有。但如果你努力了,就有 1%。这 1%看着不大,但是所有成功的人,他们其实都是那 1%,他们并不是 100%,而是被时间筛选过之后的当初的那 1%。所以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小的概率上,也有一种悲壮,或者说英雄主义。就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,哎呀很悲壮,尽管成功很渺茫,但是自己很悲壮。这也可能是一种动力,就看你敢不敢直面这个现实了。

三条中肯的建议逐条反驳

今天看到一位墨友说他看了一个俞敏洪的演讲,俞敏洪和华大基因的 CEO 做了一场演讲,其中提到了关于孩子成长的三条建议。这位墨友觉得这是他今年听到的最中肯的三条建议了,我比较好奇,看了一下内容。看完之后我有不同意见,说一下我的理解。

那这 3 个建议是什么呢?

第一条是:好的身体比好的名次重要。

我觉得可以换位思考一下。比如说在工地干活的那些农民工,他的身体比你好吧。你如果是一个上班族,久坐的这种人,你的身体的各项体能指标,可能就不如一个工地上的民工,对吧?还有快递员你可能也比不过。那么你愿不愿意跟他换?你有好的名次,他有好的身体,你愿不愿意跟他换?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。电影《逆行人生》里面,徐峥当年在大厂做工程师的时候,后来他跑快递以后,糖尿病泡没了。但是,他经历了这些遭遇,还是不希望一直干快递的,所以后来他又去互联网大厂面试了。你愿不愿意跟这些农民工换身份?回答了这个问题,就回答了一个好的身体是不是比好的名次重要。

第二条是:好的心态比好的学校重要。

这个我也要反驳一下。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,老师就让我们取得好成绩,将来好考个好学校。那好学校就代表着好成绩。我上学那会儿老师有句话来批评那些不上进,或者心态特别好,好到老师无可奈何的那种学生,他说你们这叫死猪不怕开水烫。就是我对你的批评已经没有效果了,因为你的心态太好了,躺平了,或者说自洽了,怎么着都能自洽,成绩虽然很差,但是好在能自洽。那么,好心态比好的学校重要,在这个人心里,可能真的就是这样。那你愿不愿意跟那些人换呢?你如果当时学习比较好,愿不愿意跟那些学习不好但是有好心态的人去交换,那么也决定着你们的未来可能不一样。你看他现在是什么样子,你现在是什么样。你愿不愿意换?

第三条是:孩子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好的工作重要。

哎,这个就更别说了。你想,如果有一个好的工作,能带来什么?能带来社会地位、体面的生活,在群体中的尊严。能带来你的长期的情绪稳定,情绪影响身体健康。你看,情绪稳定跟心态是一回事,情绪好,然后身体好,其实就把第一条第二条的好身体好心态都覆盖了。所以说好的工作能带来很大的收益。可不是只是说能被一件喜欢的事儿就给 PK 下去,我觉得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。

有句话最近比较流行,叫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”。这句话也是有点鸡汤的,其实因为很多时候,如果没有没有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的话,那么岁月漫长,会把你的热爱磨没了,耗光了。最后一无所有。

再就是说一个孩子真正喜欢的事,那什么叫真正喜欢?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一个真正喜欢的事情。比如说我问你,你这一生真正喜欢的事儿是什么,你能不能脱口而出?那如果你不能的话,那你再看看你身边那些没有好工作的人,他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在做呢?他们是不是有一个自己的热爱坚持了一生吗?他们有吗?所以第三条,一个真正喜欢的事儿比好工作重要,我觉得大部分时候也不成立。

所以说这 3 个建议中肯吗?也不能叫不中肯,因为对俞敏洪这样的人来说,对华大基因 CEO 这个 level 的人来说,我认为这 3 个建议都很中肯,没问题的。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,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已经远远能够不为吃穿发愁,不为生存发愁了。对吧,他们早就摆脱了这个生存焦虑的阶段。所以我认为这三条建议,如果说你的情况是在中产级以上的话,那还是挺中肯的。但是如果你在这以下,还在打拼,还在往上走,那这三条建议对你来说是不太中肯的,甚至是毒鸡汤。这也是我的分析,那你看我的这个分析中肯不中肯?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