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我上班午睡,通常设定 15 分钟的计时。眯这 15 分钟,下午便不困,否则两点多开始就呵欠连连。
但就这短短的 15 分钟,也常常被我自己克扣。每次感觉时间有点赶,就扣去一分钟,临时改成 14 分钟。
我从清醒到入眠,假设需要 10 分钟,那么留给睡着的时间就只剩 4 分钟了。虽然这 4 分钟也勉强够,但会在心理上给我一个暗示:我今天睡得不太够。于是就会比平常多一点无精打采,下意识地进入低电量节能模式。
最近我才反思,何不多给自己一分钟呢?从 15 分钟加到 16 分钟,去掉前 10 分钟的入眠时间,那么留给睡着的时间就有 6 分钟,相比之前的 4 分钟虽然只多了两分钟,但多出 50%,还是相当可观的。
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,我不再为睡不着而焦虑了。以前从 15 分钟减到 14 分钟时,我内心里告诉自己,今天时间短可一定要快点睡着。越这么想越放松不下来,就越睡不着。现在则想的是,老子今天多了一分钟,多睡 60 秒呢,嘿嘿,嘿嘿嘿……就睡着了。
客观上讲,多这一分钟并没有什么,但从主观心理上,它给了我富足感。与之相反的,是曾经被克扣掉一分钟之后的稀缺感。两相对照,很容易发现它们带给我的不同感受。
稀缺感让人精神紧绷,面露苦相,对自己和别人都苛刻。富足感让人平和松弛,无远虑无近忧,对人对己都多一份宽量。
之前我为什么要克扣那一分钟呢?是为给后面多留出一分钟,因为醒来后有很多事等着我做。但我从来没有评估过,事情真的多到值得为此牺牲一分钟睡眠吗?这一分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接下来一下午工作的压力?微小到可以忽略。但睡不好觉会让我处于低电量模式,更耽误进度。
长期的学习压力、工作压力,让我一直处在一个被考核的状态下,分秒必争不敢松懈。但因为焦虑,干啥都是低水平发挥。因为时不时就会被一个想法打断:剩下时间不多了,我睡不着咋办?题做不出来咋办?工作完不成咋办?操。